成語《拔幟易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拔幟易幟:bá zhì yì zhì
詞源: 《史記·淮明侯列傳》: “〔韓信〕選輕騎二千人, 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 ‘趙見我走, 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趙壁, 拔趙幟, 立漢赤幟。’”
詞由: 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東下井陘, 攻打趙國。趙王和主將成安君陳馀,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軍隊,抵擋漢軍。韓信派人探聽了趙軍的虛實后, 就帶領軍隊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駐扎下來。半夜時,韓信選輕騎兵二千人, 叫他們每人拿一面紅色的旗子, 埋伏在趙軍營壘附近的山林里, 吩咐他們一看到趙軍全部出動追擊漢軍時, 就乘虛突入趙營,拔掉趙國的旗幟,換上漢軍的旗幟。韓信布置好以后,又故意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背水列陣,與趙軍正面交戰。激戰了一會兒,韓信佯裝敗退。趙軍不知是計,果然全部出營來追擊漢軍。這時, 埋伏在趙軍營壘附近的二千漢軍, 立即沖入趙營, 把趙國的旗幟全部拔掉, 換上了漢軍的紅旗。趙軍一見, 情知中計, 十分驚慌, 再也無心戀戰, 兵士四散奔逃,韓信、張耳回軍掩殺,大敗趙軍。
詞義: 拔掉別人的旗幟, 換上自己的旗幟。幟: 旗幟; 易: 變換。一般用來比喻推翻別人, 自己取而代之。
書證: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崛起異軍,拔趙幟而樹漢幟。”
上一篇:成語《抱殘守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按兵不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