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志同道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志同道合:zhì tóng dào hé
詞源:《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詞由:三國時魏國曹操的兒子曹植, 向來與哥哥曹丕不合。曹丕即王位當了文帝以后, 曹植常自怨憤, 有抱利器而無所施之感。他被魏文帝徙封東阿王后, 曾上疏談了舉賢任能的看法。疏中有段話這樣說: 以前商湯時的伊尹, 本是個下賤的陪嫁的傭人; 周文王時的呂尚(即姜尚姜子牙),原是個地位低下的屠夫、鉤魚人, 后來都被用為棟梁之臣, 并為國家建立了不朽功勛。這說明湯武、周文等君主能任用志同道合、足智多謀的賢能人啊。
詞義: 志向相同, 走的道路也一樣。道: 道路, 方向。
書證: 宋·陳亮《龍川集·與呂伯恭正字書》: “志同道合, 便能引其類。”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兩人相遇之后, 深感志同道合, 杜甫想煉‘大藥’, 李白想‘拾瑤章’。”葉圣陶《倪煥之》:“等候在前頭的, 是志同道合的伴侶, 是稱心滿意的事業,是理想與事業的一致; 這些全是必然的。”
上一篇:成語《心力交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忠心耿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