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囫圇吞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囫圇吞棗:hú lún tūn zǎo
詞源:元·白璉《湛淵靜語》:“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子弟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混淪吞卻一個棗也?’遂絕倒。”
詞義:古時候,幾個青年聚在一起閑談。他們談天說地,東拉西扯,無所不談。當有人說到梨和棗子的藥性時,有個人說:“梨對牙齒有益,而對脾臟不利;棗子能滋補脾臟,卻會損壞牙齒。”另一個人想了好一會兒,自認為想到了一個食梨吃棗的好辦法,得意地說:“我有辦法。吃梨時我只嚼不咽,就不會影響脾臟;吃棗時我只咽不嚼,就不會損傷牙齒。這不是兩全其美嗎?”有個人聽了這話,便笑著問道:“照你這樣吃法,不是要把棗子一個個囫圇吞下去嗎?”那個人窘得說不出話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詞義:把棗子整個兒咽下去,不加咀嚼。囫圇:沒有被分離過的完整物體,形容整個兒的東西。比喻在學習上不加分析,生吞活剝,對所學的知識不作深刻理解。
書證:元·楊景賢《西游記》第四本第十三出:“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里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朱自清《經典常談·四書第七》:“只要囫圇吞棗的念, 囫圇吞棗的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 自然會懂的。”
上一篇:成語《嘻皮笑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城下之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