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管中窺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管中窺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
詞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轂, 見有勝負, 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 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 時見一斑。’”詞由: 晉朝有個大書法家叫王羲之, 其子王獻之也是有名的書法家。據說王獻之幾歲時, 看家人玩打牌游戲。不一會他就看出一點門道來了。有時他還忍不住在旁邊插上一兩句懂行的話。但大人們并不把這個滿身乳臭的孩子放在眼里。有的不理睬他, 有的教訓他說:“你這小家伙, 知道的僅是一點點, 還差得遠呢。”王獻之聽了很不服氣,瞪大眼睛說:“我與荀奉倩、劉真長那些有見識的人相比, 當然自愧不如!”說完, 氣鼓鼓地走開了。
詞義: 從竹筒中看豹身斑紋, (只能看清一斑而已,不能見其全貌。)窺: 從縫隙或小孔里看。比喻眼光狹窄, 見聞不廣、學識短淺; 亦比喻通過事物整體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一小部分, 可以推及整體或全部。
書證: 宋·陸游 《劍南詩稿·江亭》:“濠上觀魚非至樂,管中窺豹豈全斑。” 魯迅《華蓋集續編·有趣的消息》:“但幸而在《現代評論增刊》上提前發表了幾節, 所以我們竟還能‘管中窺豹’似的, 略見這部新書的大概。”
上一篇:成語《篳路藍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精衛填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