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獻可替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獻可替否:xiàn kě tì fǒu
詞源:《左傳·昭公二十年》:“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
詞由:有一次,齊景公出去打獵,子猶跟著去,跑前奔后,十分賣力。齊景公說:“只有子猶的心和我相連。”晏子說:“他只能說是‘同’,不能說是‘和’。齊景公說:“這兩者還有區別嗎?”晏子說:“有。接著他打了個比喻,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燒魚肉,廚師用‘和’的本領,味道就很好,人吃了心里感到舒暢。由此看君臣關系,君認為對的其實錯了,臣就要進言使其成為對的,君認為錯的其實對了,臣就要進言使其去掉錯的。這樣就能政治清明沒有什么干擾,百姓也就沒有相爭互斗了。”
詞義:進獻可行的意見,使其除去不可行的辦法,即直言進諫之意。獻:進言;替:替代,使其廢棄。亦簡作“獻替”。
書證:《后漢書·胡廣傳》:“聞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晉書·虞嘯父傳》:“在門下初不聞有所獻替邪?”
上一篇:成語《獨占鰲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珠聯璧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