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下馬馮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馬馮婦:xià mǎ féng fù
詞源: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 虎負隅, 莫之敢攖;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 其為士者笑之。”
詞由: 有一年齊國遇到饑荒, 陳臻對孟子說: 現在全國的人都說你要照以前的老例, 請求齊王開倉帳濟難民了。孟子就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 善于和老虎搏斗, 后來改行成為一個有修養的士人。有一天他到野外去, 看見一群人想捉一只虎,那老虎就跳到山坳里去, 伏在那里不動, 可沒有一個人敢上去惹它。正在這時, 看見馮婦來了, 就跑上去迎接他, 要求他幫助捉虎; 馮婦竟揮拳伸臂,跳下車去捉虎了。大家都非常高興, 可是士人都笑他。現在, 你不是叫我去做馮婦嗎?
詞義: 馮婦下了車來, 重新干捉虎的事。馮婦: 晉國一個善于捉虎的人。比喻把丟開的行業又做了起來的人。
書證: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我家雖不寬余, 也還可以勉強溫飽, 都因我無端的官興發作, 幾乎弄得家破人亡, 還仗天祖之靈, 才幸而作了個‘失馬塞翁’,如今要再去學那個‘下馬馮婦’, 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
上一篇:成語《一飯千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倫不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