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視為畏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視為畏途:shì wéi wèi tú
詞源:《莊子·達生》:“夫畏涂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
詞由:莊周是戰(zhàn)國時代的大思想家。他主張“無為”而治。所謂“無為”就是放棄斗爭,逃避現(xiàn)實,這是他世界觀消極的一面。他憎恨當(dāng)時那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不合理社會,不滿統(tǒng)治者欺壓百姓的暴行和腐化享樂的生活。他把與統(tǒng)治者合作視為“畏途”。為了闡明自己的這一政治觀點,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家父子兄弟十人,如果有一人在外遇害,其余的人就會因此而提高警惕,出門定會結(jié)伴而行。可是,當(dāng)今世上的一些人,只警惕這種小危險,而忽視大危險。譬如,古往今來,死于逸樂者何其多?而后來者并沒引以為戒,這真是太危險了。”詞義:看作令人可怕的道路。畏:可怕。也比喻把困難看成可怕的事。亦作“視如畏途”。九回:“近來刑部,因批駁嚴,參罰重,縉紳中視如畏途。”清·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九回:“如此等他碰過幾回釘子,怕見我們的面,以后叫他們把翰林這道視為畏途,自然沒有人再來了。”秋瑾《秋瑾集·彈詞·精衛(wèi)石第一回》:“產(chǎn)難,婦人視為畏途,生死只爭一刻。”
上一篇:成語《見財起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視如寇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