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無出其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無出其右:wú chū qí yòu
詞源:《史記·田叔列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詞由:田叔有才識,是西漢初年趙王張敖的郎中。有一次,漢高祖親領人馬討伐叛臣,途經趙國。趙王張敖因怠慢了高祖,遭到了劉邦的辱罵。張敖的手下人要為他抱不平。張敖不同意。有個大臣叫貫商,瞞著張敖想謀殺劉邦。事情敗露后,張敖及其群臣中想謀反的統統被逮捕起來。為此,漢室特發詔書,說有誰敢隨趙王的,滅三族。田虎等十多人毫不畏懼,皆自縛稱趙王家奴,其身隨張敖一同入京。后來查明,謀殺事件與張敖無關而獲釋,但貶為宣平侯。張敖雖受了降處分,仍向朝廷推薦了田虎等人,以顯忠心。劉邦考察田虎,確實是朝廷大臣中沒有人能超過他的才能,便拜他為漢中太守。
詞義:沒有人能超過他(或他們)的。出:高出,超過;右:上,之上,古人以右為上。形容才智超群。
書證:《魏書·陸麗傳》:“由是受心膂之任,在朝者無出其右。”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回:“多九公道:‘此二方專治一切腫毒,初起者速服即消,已潰者亦能敗毒收口,大約古人癰疽各方, 無出其右了。’”
上一篇:成語《旁若無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無敵于天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