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棄暗投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棄暗投明:qì àn tóu míng
詞源: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今將軍既知順逆, 棄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詞由: 商朝三山關總兵官鄧九公,奉紂王之命征討西岐周武王, 無奈屢戰不能取勝。他部下督糧官土行孫, 一能入地, 二有捆仙繩, 主動請求出戰, 把姜子牙的眾將殺得大敗。一次, 鄧九公與土行孫喝酒時許諾道:“土將軍, 你若早破西岐,吾將弱女贅公為婿。”正當土行孫為了想娶鄧嬋玉而向周兵大肆淫威時, 被他師父懼留孫擒住了, 并歸附了周營。姜子牙了解到鄧九公是個將才, 于是設法先把鄧嬋玉捉拿到手, 讓她與土行孫成婚, 而后由鄧嬋玉去勸降她父親鄧九公。鄧九公見商紂大勢已去, 也就歸順了西岐。當鄧九公說到“望丞相恕罪”時,姜子牙說道:“鄧將軍背商順周, 棄暗投明了, 以后都是同一朝廷的臣子, 何必再分彼此呢!”
詞義: 脫離黑暗, 投奔光明。多指政治上與反動勢力斷絕關系, 走向進步方面。
書證:明·梁辰魚《浣紗記·交征》:“何不反邪歸正,棄暗投明。”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公何不棄暗投明, 共成大業。”
上一篇:成語《棄之可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棄甲曳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