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利令智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利令智昏:lì lìng zhì hūn
詞源:《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詞由:秦國派大將攻伐韓國,野王一被占領,上黨這個地方就孤立了。上黨的地方官馮亭準備歸附趙國,希望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平陽君說不能要,平原君說,送上門來還能不要嗎?趙孝成王聽了平原君的話,就去接收上黨。這可激怒了秦國,便派兵來攻打趙國。趙國大敗,四十萬軍全部覆沒。平原君為貪圖私利,而使頭腦發昏、理智不清,給趙國帶來大災禍。
詞義:因貪利而使頭腦發昏,干出失去理智的事。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
書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回:“這藩臺是不能久的。他便利令智昏, 叫他的幕友、官親, 四下里替他招攬買賣。”章炳麟 《敬告對待間諜者》:“獨苦國人無識者,利令智昏,則不免受其餌矣。”黎汝青《葉秋紅》: “他聽到宋占才受到那樣的重賞, 十分眼紅, 有點利令智昏,財迷心竅, 在灌了一肚子燒酒之后, 站在百家坪大街上, 拍著胸脯稱起好漢來。”
上一篇:成語《創業垂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別有天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