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幫人笞子》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人于此,其子強梁不材①,故其父笞之②。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于其父之志。”則豈不悖哉③?
——《墨子·魯問》
【注釋】
①強梁:兇暴強橫,胡作非為。②笞:鞭打、杖擊。③悖:荒謬。
【意譯】
從前有一個人,他的兒子強暴蠻橫,胡作非為,他恨兒子不成器,就用鞭子打兒子。鄰家的老人,也拿起木棍來打他兒子,還說:“我打你,完全是順乎您父親的心意啊。”這難道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嗎?
【解說】
在人類社會中,任何行為規范與價值尺度的確立,都有其相適應的對象物。即一種行為規范與價值尺度,只能適用于某一個特定的事物,而不能推及其它。這其中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某種行為規范與價值尺度只是在某個特定事物的特性中產生,并為其服務的。如果一旦某個特定的事物有了變動,那么,賴以形成的某種行為規范與價值尺度也就不再適用了。在這則寓言中,父親因為兒子胡作非為,不務正業而加以鞭打,這是份內之事。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這里反映的正是有關父親的權利與職責,一種與父親的地位相適應的行為規范與價值尺度。而鄰家的老人這時也拿著木棍來打他的兒子,并且嘴里還振振有詞,就顯得多管閑事、越俎代庖了。他的錯誤在于,社會規范并沒有賦予鄰居可以鞭打他人兒子的權利。通過這則寓言,它可以教育人們:任何人辦事都要尊重各自權利,不要做越權的事情;而且,在侵犯別人的利益時, 更不能厚顏無恥、強詞奪理!
【相關名言】
己所不欲, 勿使于人。
——孔子
古之君子, 其責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輕以約。
——韓愈
上一篇:《顏之推·巴豆孝子》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侯白·并我五也》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