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爭先恐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爭先恐后:zhēng xiān kǒng hòu
詞源: 《韓非子·喻老》:“今君后則欲逮臣, 先則恐逮于臣。夫誘道爭遠, 非先則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上何以調于馬? 此君之所以后也。”
詞由: 春秋后期, 晉國有個名駕馭手叫王子期。有一次, 國君趙襄子向他學習駕車技術, 學了不久, 就自以為行了,便要和他比高低。比賽開始, 趙襄子揮鞭催馬, 同王子期你追我趕起來。誰知趙襄子的馬老是走不好, 接連換了三次, 結果遠遠落在王子期的后面。趙襄子責備他沒有把技術全教出來, 王子期說:“大凡駕車,馬和車要協調一致,馬套上車轅, 寬緊要合適,讓馬跑得舒服,跑得飛快。更主要的是在比賽中,當您跑在前面時恐怕我趕上你,當您落后時又拼命想追上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這樣,‘你哪里還有心思來駕好車呢?”趙襄子聽了,滿意地點了點頭。
詞義:爭著向前,害怕落后。恐:恐怕、害怕。
書證:清·張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個個爭先恐后的直搶上來。”郭沫若《少年時代·黑貓》:“在船離岸還有二三尺遠時,他們便爭先恐后地跳上了船來,手里各拿著一面小旗子,口里不斷地叫著。”
上一篇:成語《了如指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事半功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