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分鼎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三分鼎足:sān fēn dǐng zú
詞源:《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詞由:在楚漢爭霸中,韓信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韓信效忠劉邦,漢王就會勝利;韓信投向項羽,項王就能成就霸業。如果韓信自立為王,則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時韓信先自立為齊王,后得到劉邦的認可。這時,齊國有個智謀之士叫蒯通的,他分析了政治、軍事形勢,裝扮成相面先生前去勸說韓信,蒯通說:“假使你能聽取我的計策,不如對劉、項雙方都不損害,讓他們共存下去,你與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這種形勢下,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可是,韓信想到漢王劉邦對自己的恩德深重,終不忍心背叛劉邦,因而沒有采用蒯通的計策。這樣,劉邦很快就滅了項羽,統一了天下。
詞義:原意是古代的炊具鼎有三足分立。鼎: 古炊具名, 有三足兩耳。常喻三方分立, 勢均力敵。亦作“鼎足三分”。
書證: 《后漢書·竇融傳》:“欲三分鼎足,連衡合縱,亦宜以時定。”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漢家王氣已將終, 鼎足三分各自雄。”
上一篇:成語《三人成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三皇五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