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雞犬不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雞犬不寧:jī quǎn bù níng
詞源: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詞由: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更加衰落了。朝廷中過的腐敗奢侈的生活,不但沒有得到收斂,相反更加嚴重起來。這樣,統(tǒng)治階級就變本加厲地征收賦稅,加重對農(nóng)民的壓榨,廣大的農(nóng)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死亡線上。作者柳宗元描繪了一幅悍吏在農(nóng)村征收賦稅的圖景:有一個姓蔣的人說:“兇狠的差吏到了我們這個地方來,那是多么的兇暴啊!到處都是在對農(nóng)民大聲叫嚷,惡狠吆喝,每到一個村子,是橫沖直撞,耀武揚威。罵人啊,打人啊,不要說人了,連家里的雞呀狗呀都得不到一點安寧。”
詞義:連雞、狗都得不到安寧。形容騷亂得十分厲害。
書證: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六回:“你弟兄窩藏強盜,鬧了兩座軍州,自去落草。官府著落地方搜緝,攪得雞犬不寧!”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六回:“可是不放她出去,她又鬧得你天翻地覆,雞犬不寧,真叫我為難。”
上一篇:成語《鬼斧神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鴟目虎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