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平易近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平易近人:píng yì jìn rén
詞源:《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 民必歸之。”
詞由: 周武王死后, 成王繼位。那時成王年少,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自立為相, 代成王處理國事, 而讓自己的大兒子伯禽代他受封于魯地。伯禽當了魯公以后, 自以為是,不尊重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同時搞了一套繁瑣的禮儀制度。曾經輔佐過周武王伐紂的功臣姜子牙,聽到了伯禽治理魯地的情況,深有感慨地說:“唉,如果照這樣下去,魯地一定治理不好,魯公的后代將來一定成為齊侯的臣下!把君臣的禮儀搞得那么復雜、繁瑣,會使老百姓討厭,不愿接近你,時間一長,人們的心會離你越來越遠。如果態度謙和一些,不擺架子,老百姓就會親近你,歸附你。”
詞義:性情平和,態度可親,使人容易接近。原作“平易近民”。
書證:清·龔自珍《雜詩》:“欲為平易近人詩,下筆清深不自持。”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他留心觀察,開始對闖王的平易近人,關心百姓疾苦,與部下同甘共苦——這三樣長處感到驚奇。”
上一篇:成語《希世之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莊生夢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