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封豕長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封豕長蛇:fēng shǐ cháng shé
詞源: 《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 以薦食上國。”
詞由: 傳說, 上古時代, 荒山野林里, 到處有兇猛的毒蛇惡獸, 傷害人畜。封豕和長蛇, 便是那時著名的兩害。封豕, 也叫封豨, 是一種大野豬,據(jù)說出在桑林地方,長牙、利爪, 力氣比牛還大, 非常可怕。長蛇, 也叫修蛇, 到處都有, 據(jù)說有的長蛇長達百丈, 脊梁上還長著刺一般的鬣毛, 叫聲象敲梆子; 有的紅頭白身,叫起來象牛吼。那時,有個善于射箭的勇士, 名叫羿, 也叫后羿。他立志為民除害, 便趕到桑林去,射死了封豕;又到各處去,把長蛇消滅了。
詞義: 貪婪如大豬, 殘暴如大蛇。封: 大; 封豕:大豬; 長蛇:大蛇。比喻貪暴者或侵略者。亦作“封豨修蛇”。
書證: 《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吳為封豨修蛇,蠶食上國。”《南史·齊本紀上》: “自茲厥后, 獫狁孔熾, 封豕長蛇, 重窺上國。”魯迅 《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 “而今而后, 所當有利兵堅盾, 環(huán)衛(wèi)其身, 毋俾封豕長蛇, 薦食上國。”
上一篇:成語《尋章摘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小巫見大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