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山小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出山小草:chū shān xiǎo cǎo
詞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后嚴命屢縥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x甚有愧色?!?/p>
詞由:東晉時的謝安,原來隱居在東山,后來為形勢所逼,只好出山,在司馬桓溫那里做了個小官。有一天,一個人送草藥給桓溫,其中有一種名叫遠志的草。桓溫拿了過來看看,問謝安:“這種藥草又叫小草。為什么這種草有這樣兩個名字呢?”謝安還沒有來得及回答,這時在座的參軍郝隆接過話頭就說:“這很容易解釋,它在山里叫‘遠志’,出得山來就叫‘小草’了。”謝安聽了,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來。
詞義: 出了山的“小草”。出山: 從山里出來; 小草: 一種草本植物,可作藥物用, 又名遠志。比喻隱士又出來做官。
書證: 清·楊潮觀 《大江西小始送風》: “高臥人豪世所欲, 出山小草客侵塵。”
上一篇:成語《鳳毛麟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判若鴻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