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鹿死誰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鹿死誰手:lù sǐ shuí shǒu
詞源: 《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 當北面而事之, 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 脫遇光武, 當并驅于中原, 未知鹿死誰手。”
詞由: 東晉時代, 十六國中后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公元332年春季的一天, 石勒設宴招待遠道而來的高麗國使臣。席間,石勒問大臣徐光:“我能和古代哪一個君相比?”徐光奉承他說:“您智謀非凡,本領高強, 超過漢高祖, 更超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以來, 沒有一個比得上您的。”石勒笑著說: “你說得過分了。如果遇到漢高祖, 我愿做他的臣子北面而朝, 和韓信、彭越一樣效力奔走; 假如遇到漢光武劉秀,就要和他在中原地方較量較量, 也不知鹿死在那個手里呢!”
詞義: 不知那一個奪取政權。鹿,原比喻政權, 后來也比喻爭逐的對象。現在用作為不知那個人最后取得勝利。
書證、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古人把爭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穩據中原,才能定鹿死誰手。”
上一篇:成語《駟不及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齊東野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