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顛倒衣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顛倒衣裳:diān dǎo yī shàng
詞源: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 顛倒衣裳, 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詞由: 西周這個奴隸制社會里, 一切生產資料均為公室所有, 耕種土地的農奴不僅要種糧,還要服徭役。如果有什么違抗, 奴隸主就有戮殺之權。《東方未明》里就敘述了這樣的現實: 有一天,東方還沒有發白,為主子砍削柳枝編織園墻的農奴摸黑慌忙地起來, 他們又要開始一天的緊張勞動, 心里很害怕, 把衣裳都穿得顛倒了。他們來不及整理一下,也顧不上填一點肚子,就埋頭編織了, 因為奴隸主派來的監工, 早就吆三喝四,兇神惡煞地瞪著眼睛、揮舞著鞭子站在你的面前了。
詞義: 衣裳穿得上下顛倒了。衣裳:古時上為衣, 下是裳。形容因匆忙慌亂而失去常規。
書證: 《后漢書·皇后紀序》:“愛逮戰國, 風憲逾薄, 適情任欲, 顛倒衣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邊文禮(讓) 見袁奉高 (閎),失次序。奉高曰‘昔堯聘許由, 面無怍色, 何為顛倒衣裳?”
上一篇:成語《雕蟲小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馬首是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