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窮則思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窮則思變:qióng zé sī biàn
詞源:《周易·系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詞由:上古時代,有個教導百姓耕種的首領叫神農氏,又稱炎帝。神農氏死了以后,軒轅、堯、舜等相繼做了首領,他們都很重視耕種土地,教百姓養蠶治絲。而且還經常注意改革,發明百姓需要的許多用具、工具,使百姓耕作方便,能安居樂業。他們有時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或有些改革暫時還行不通,就想方設法克服它,變更它。他們認為只有變通了,社會才能永遠維持下去。
詞義:困窮艱難的時候,就要設法改變現狀。窮:盡頭,引伸為陷入困境。變:變革、改變。今指人民群眾在極其窮困艱難時,就要進行變革。
書證:《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年》:“凡人之情,窮則思變。”: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美的畫圖。”
上一篇:成語《積甲山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簞食壺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