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斑衣戲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斑衣戲彩:bān yì xì cǎi
詞源:《藝文類聚》卷二十引《列女傳》:“老萊子孝養(yǎng)三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于親側。”
詞由:相傳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敬父母。他已經(jīng)七十歲了,可為了讓老父、老母心中歡愉,自己還穿起五色彩衣,故意裝成幼兒在他們面前玩耍。有一次,老萊子取來湯水,上堂給父母送去。一不小心跌倒了,他就故意躺在地上學小孩啼哭,逗得父母都笑起來。有時候,為了使父母歡愉,他就在父母身邊玩弄鳥雀。因此,后世的人都稱老萊子是大孝子。
詞義:相傳老萊子為了使父母歡愉,故意穿上五色斑斕的衣裳,象小孩子一樣玩耍取樂。后用來形容人孝敬父母。亦作“斑衣兒啼”。
書證:宋·黃庭堅《送少章從翰林蘇公余杭》詩:“斑衣兒啼真自樂,從師學道也不惡。”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十三回:“我們也應該湊個趣,哄得老人家快快活活。古人‘斑衣戲彩’尚且要做,何況這個呢?”
上一篇:成語《數(shù)典忘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斷鶴續(xù)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