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待價而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待價而沽:dài jià ér gū
詞源: 《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 韞櫝(du) 而藏諸?求善賈 (價) 而沽諸?’子曰:‘沾之哉! 沽之哉! 我待賈者也。’”
詞由: 孔子曾多次周游列國, 但都沒有受到重用。為此,他曾感慨過,甚至發過牢騷,發恨不做官。其實,他的門生心里是有數的, 知道孔子還是抱著希望的。所以有一天, 子貢向他提了個問題:“假如這里有一塊美玉, 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來好呢, 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出去好呢?”孔子一聽, 意識到門生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 便毫不遲疑地回答說:“賣掉它! 賣掉它! 我正等待著識貨的人呢!”
詞義: 等待好價錢出賣。沽: 賣。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重用。今還有用以比喻工作上的討價還價。
書證: 《書言故事·金寶類》:“待時而動, 曰待價而沽。”唐弢《拍賣文明》: “文明要待價而沽, 然而也可以減價拍賣的。”徐遲《牡丹》:“她看姚黃鳳頭正健, 是一枝搖錢樹。奇貨可居, 應該待價而沽, 大學生并不在老太婆眼中。”
上一篇:成語《形骸之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循規蹈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