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先聲后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先聲后實:xiān shēng hòu shí
詞源:《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詞由:公元前204年,劉邦的大將韓信攻破魏、代兩地,又繼而攻破了趙,俘虜了趙王歇以后,就準備乘這個有利形勢,北攻燕,東攻齊。這時,有一個破趙而俘來的謀士廣武君李左車,對韓信這個打算提出意見。他說:不要急于向這兩個地方,而應在剛占領的趙地實行安撫政策。這時,你率領大軍裝著要攻打的樣子,同時派一個能言善辯的人拿著你的書信到燕國去,陳述利害,燕王眼看大軍壓境,他不敢不投降,燕王歸順了,再派一個人到齊國去,要齊王歸順。即使齊王身邊有智謀之士,也很難為齊王拿出更好的辦法來。兵書上說的,先用聲勢瓦解敵人的士氣,然后再用大軍顯示實力,就是這個意思。
詞義:以聲勢懾服敵人為先著,然后憑著實力將敵制服。聲:聲勢;實:實力。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八回:“臣艾謂兵有先聲而后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此席卷之時也。”
上一篇:成語《先公后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克伐怨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