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屈不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屈不撓:bù qū bù náo
詞源:《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撓)不詘(屈)。”
詞由:西漢成帝有個宰相名叫王商(即樂昌),為人誠懇忠實。有一次,長安城內謠傳大水將沖進城來,城內人心惶惶。漢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風為了取寵,就請漢成帝趕快上船避難。王商卻堅決反對,他認為根本不可能有大水進城,如果皇上帶頭逃跑,老百姓就會更加慌亂。王風被說得面紅耳赤,為此對王商懷恨在心。后來,王風的親戚楊彤又犯了罪,王風出面為楊彤求情,王商不徇私情,秉公而斷,罷了楊彤的官。從此王風對王商更是切齒痛恨,他勾結奸佞,在成帝面前誣陷王商。成帝聽信讒言,終于罷了王商的官。“不橈不詘”是班固對王商的高度評價。
詞義:在強大的壓力下不表示屈服。屈:屈服;撓:彎曲。形容一個人有堅強的意志。原作“不橈不詘”。
書證: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蘇聯版畫集〉序》:“自十月革命以后,開山的大師就忍饑、斗寒,以一個廓大鏡和幾把刀,不屈不撓的開拓了這一部門的藝術。”
上一篇:成語《不可向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忘溝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