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豕涉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三豕涉河:sān shǐ shè hé
詞源:《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 過衛, 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 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詞由: 春秋時有個人叫子夏。有一次, 他到晉國去,路過衛國。在衛國逗留期間,有個讀史書的人,指著書上的記載問子夏說:“‘晉師三豕涉河’是晉軍趕著三頭豬渡過了黃河嗎?”子夏回答說:“不對。‘三豕’是‘己亥’二字。因為古文的寫法,‘己’字與‘三’字相近,‘豕’字與‘亥’字同形。‘晉師三豕涉河’,是晉軍在己亥時分渡過黃河的意思。”子夏嘴里雖這么解說, 心中并沒有十分的把握。子夏一到晉國, 就向晉國的史官請教, 史官的回答證實了子夏的解釋是對的。
詞義: 原意是指晉國的史書把己亥涉河寫成了三豕涉河。豕:豬; 涉:渡。后比喻文字訛誤或傳聞失實。亦作“三豕渡河”。
書證: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晉之史記, 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
上一篇:成語《萬全之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上智下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