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之謂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之謂甚:yī zhī wèi shèn
詞源:《左傳·僖公五年》:“晉不可啟, 寇不可玩, 一之謂甚, 其可再乎?”
詞由: 僖公二年, 晉獻(xiàn)公曾向虞國借路去打虢國。虞國大夫?qū)m之奇向虞公建議, 不能讓晉國借路去打鄰國。虞公不聽, 結(jié)果虢國的都城下陽被攻占。僖公五年, 晉侯又向虞國借路去打虢國, 宮之奇又勸虞公不能再借路了??墒?, 虞公還是不聽。宮之奇說:“虢國是我國的屏障, 虢國滅亡了, 我們虞國也將隨之滅亡。不能讓晉軍進(jìn)來, 外寇是難以對付的。我們已經(jīng)上過一次當(dāng)了, 哪能再上當(dāng)呢?”果然不出宮之奇所料, 晉滅了虢后, 回師時(shí)就把虞國滅了。
詞義: 犯一次錯誤,已經(jīng)不應(yīng)該了。甚: 過分。比喻錯誤不可重犯。常和“其可再乎”連用。亦作“一之已甚”。
書證: 唐·任藩《夢游錄·張生》:“張妻曰:“一之已甚, 其可再乎?’”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十五回:“我笑道:‘一之為甚,其可再乎?’”
上一篇:成語《龍章鳳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仍舊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