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駭人聽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駭人聽聞:hài rén tīng wén
詞源: 《隋書·王劭傳》:“劭以此求媚帝。在‘著作’將二十年, 采迂怪不經(jīng)之語及委巷之言, ……或文詞鄙野, 或不軌不物, 駭人視聽, 大為有識者所嗤鄙。”
詞由: 隋初, 有個名叫王劭的人,被隋文帝楊堅任命為“著作郎”。可王邵卻不專心從事“著作”, 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拍馬奉迎、搞歪門邪道上面。有一次, 他謊報某處發(fā)現(xiàn)一只神龜, 龜腹有“天下楊興”四個字。以此博取皇帝的歡心。他就靠這種花言巧語的手段, 來維持自己的官職, 先后一共做官二十年之久。
詞義: 使人聽了感到異常驚駭。駭: 驚嚇、震驚。原作“駭人視聽”。
書證: 明·文秉《先撥志始》卷下:“奇貪異穢, 駭人聽聞。”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并不奏聞?wù)堉迹?任聽部下逞艷于非時之候, 獻(xiàn)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時序顛倒,駭人聽聞?”
上一篇:成語《馬革裹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魚傳尺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