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見利思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見利思義:jiàn lì sī yì
詞源:《論語·憲問》:“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文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詞由:有一次,子路請教孔子:什么樣的人就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完美的人應當具有臧武仲那樣的智慧,孟公綽那樣的忘私,卞莊子那樣的大膽,冉求那樣的才華,再加上既守禮,又懂樂。可是當今完美的人只要做到這樣三條:一是有利可圖時首先想到是不是符合義的標準,二是看見危急之事不顧自己的一切去解救,三是平時怎么說就要照著去做。”
詞義:見到有利可圖時首先想到道義。見利:遇到有利可得的機會;思義:想到道義。指義重利輕,把義放在利的前面。
書證:三國·蜀·諸葛亮《心書·謹候》:“四曰廉,見利思義。”
上一篇:成語《見義勇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觀過知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