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永垂不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永垂不朽:yǒng chuí bù xiǔ
詞源:《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 此謂之三不朽。”
詞由: 春秋時代, 有一次, 魯國的穆叔到晉國去, 晉國的范宣子接見了他。在交談中, 范宣子問穆叔道:“古人說過:‘人死了也不會朽。’這句話作何解釋?”穆叔想了一陣回答說:“據我所知:‘最高的是在德行上有所建樹,其次是建立功業,再次是樹立言論。能做到這樣, 雖然死了, 也久久不會廢棄,這就叫做“三不朽。”
詞義: 永遠流傳,不會磨滅。垂:傳留后世;朽:腐爛,磨滅。
書證:《魏書·高祖紀下》:“雖不足綱范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之目前,釐整時務。”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四回:“哪吒曰:‘小將軍丹心忠義,為國捐軀,青史簡編,永垂不朽,亦不辜負將軍教養之功。’”
上一篇:成語《水火無交》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泣涕如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