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欲速不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欲速不達:yù sù bù dá
詞源: 《論語·子路》:“無欲速, 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詞由: 春秋時代, 孔子的學生子夏到魯國的莒父去做縣令。為了當好官, 子夏便向老師孔子請教如何辦好政事。孔子告訴他說:“辦事一不要圖快, 二不要貪小便宜。圖快而不考慮具體條件, 就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 只顧眼前, 就看不到長遠利益, 那就反而辦不好大事, 成不了大業。”子夏銘記老師的教誨,縣令的政事辦得挺有成績。
詞義: 過于性急圖快, 反而達不到目的。速: 快; 達: 達到。
書證: 毛澤東《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如果不是采取強迫命令、欲速不達的方針,那末,幾年之內, 就可能使大多數農民都組織在農業生產的和平工業生產的互助團體里面。”
上一篇:成語《夢寐以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水火無交》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