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舉國若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舉國若狂:jǔ guó ruò kuáng
詞源:《禮記·雜記下》:“子貢觀于蠟。孔下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見其樂也。’”詞由:古時候,每年年終都要舉行大祭。大祭的名稱,周朝叫“蠟”,秦朝叫“臘”。這是一個很隆重、很熱鬧的活動。有一年年終大祭的時候,子貢也去看了大祭的情況。孔子問他說:“子貢啊, 你也感到歡樂嗎?”子貢回答他說:“這個時刻, 全國的人都歡樂得好象發了狂一樣,可我卻沒有感到什么歡樂。”
詞義: 全國的人都歡樂得象發了狂一樣。舉國: 全國; 若: 好象;狂:失去理智, 完全被感情所支配。形容一件事使千萬的人都高興。
書證: 明·劉若愚 《酌中志·黑頭爰立紀略》:“吁, 以如此之人而處揆席, 又何怪乎舉國若狂也哉。”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白妞是何許人? 說的是何等樣書? 為甚一紙招貼, 便舉國若狂如此?”
上一篇:成語《臨事而懼》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舉措失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