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童話《[美國] 拉塞爾·霍本·流浪漢查利》鑒賞
[美國] 拉塞爾·霍本
“我說,”有一天海貍爺爺來做客時說,“查利要長成大人啦。”
“是啊,”查利的爸爸說,“他過來了。”
爺爺朝查利笑,從內衣口袋里掏出一枚兩角伍分的輔幣。
“你長大了要做什么,查利?”爺爺問。
“我要做個流浪漢。”查利回答。
“流浪漢!”媽媽驚訝道。
“流浪漢!”爸爸驚訝道。
“流浪漢!”爺爺驚訝道,并把錢收回內衣袋里。
“是的,”查利說,“我要做個流浪漢。”
“這話聽著可叫人意外了,”爸爸說,“你爺爺干海貍的工作干了許多年了,我也是個海貍,你卻想做個流浪漢。”
“現在才有這種事兒啊,”爺爺說著,直搖頭,“我年輕的時候,孩子們可不想做流浪漢。”
“我看查利并不真的要做流浪漢。”媽媽說。
“真的,我就是要做流浪漢的,”查利說,“流浪漢不用學習怎么砍樹木,怎么滾木頭,怎么修壩。
“流浪漢不用練習游泳和潛水閉氣。
“沒人注意他們的牙齒是不是鋒利。沒人留心他們的皮毛是不是油滑。
“流浪漢用棍子挑著小包袱,天晴睡在田野里,雨天睡在谷倉里。
“流浪漢只是到處流浪,快活又自在。當他們想吃東西的時候,就為那些想請別人干零活兒的人干點零活兒。”
“我有許多零活兒給你干呀,”爸爸說,“你可以幫我砍樹苗做我們過冬的食物。你可以幫我挖備用的隧道做我們的住處。當然,水壩總是需要修理的。”
“那不是零活兒,”查利說,“那是重活兒。”
“我年輕的時候,”爺爺說,“孩子們就干重活兒。現在他們都想干零活兒。”
“好吧,”爸爸說,“如果查利想做流浪漢,那么我看他就應該做流浪漢。我們不應該阻攔他。”
“現在天晴又暖和,”查利說,“我可以睡在田野里了嗎?”
“行啊。”媽媽說。
查利用一塊手帕將幾塊蛋糕和奶糖裹成一個小包,然后用一根木棍挑著,準備上路了。
“我該去流浪了。”查利說。
“再見,流浪漢先生。”爸爸和爺爺說。
“再見,流浪漢先生。”媽媽說。
“準時回家吃早飯,還有,別忘了今晚刷牙。”
他登上他的小船,劃過池塘,沿著小路流浪去了。媽媽、爸爸和爺爺在后邊朝他揮手作別。
“我想起來了,”爺爺說,“我小的時候也想做流浪漢,就像查利一樣。”
“我也是啊。”爸爸說。
“男人都這樣,”媽媽說,“他們都想做流浪漢。”
查利沿著小路流浪,腳下踢著一塊石子兒,嘴里吹著流浪漢之歌。
他眺望藍色的遠山,他傾聽母牛的頸鈴在遠處的草場上叮當。
有時他停下來朝電話桿子扔石子兒,有時他坐在樹下注視著云兒飄過。
查利一直流浪到太陽快要落山了,才找了一塊田地睡下。他找了一塊生長著雛菊的田地,草和苜蓿在那里散發著香味兒。
查利解開小包,拿出蛋糕和奶糖。在他吃著的時候星星出來了。
“當流浪漢真有趣。”查利自言自語地說。他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他劃過池塘,媽媽正在窗口望著他哩。
“查利回來了,”她跟丈夫說,“身上的毛亂蓬蓬的,棍子上還挑著一束雛菊。”
“早晨好,夫人。”查利對出來開門的媽媽說。他把雛菊獻給她,問:“您能不能給我一件零活兒干干,換一頓早飯吃?”
“你可以把大劃艇里的水舀出來,”爸爸說,“這活兒對你再好不過了。”
“好的,”查利說,“干完了我就在后門臺階吃早飯,因為流浪漢都是那樣做。”
于是查利舀干了大劃艇里的水。他在后門臺階上吃早飯的時候,爸爸過來挨他坐下。“做流浪漢好嗎?”他問。
“好極了,”查利說,“比做海貍可容易得多。”
“昨晚你睡得怎樣?”爸爸問。
“好極了,”查利說,“就是有什么東西老吵醒我。”
“是嚇人的東西嗎?”爸爸問。
“不,”查利說,“是好玩的東西,可我不知道是什么。今天夜里我一定要再聽聽。”
飯后,查利劃過池塘,吹著他的流浪漢之歌,沿著小路走了。
查利流浪了一天。他聽鳥的歌唱。他嗅長在路邊的花朵。有時他停下來采摘黑莓。有時他在圍欄上面走。
中午和傍晚查利回家,打零工掙午飯和晚飯吃。
為了一頓午飯,他往地窖里堆過冬用的小樹。為了一頓晚飯,他幫爸爸修理小碼頭上的一塊木板。
晚飯后,查利又回到生長著苜蓿和雛菊的那塊田里。在那兒他吃了蛋糕和奶糖,然后就等著聽昨天夜里聽到的聲音。
查利聽到青蛙和蟋蟀在靜靜的夜里聯唱,他還聽到了別的什么東西。他聽到一連串嘩兒嘩兒的聲音,像是一支沒有詞兒的短歌。
查利想好好聽一聽這嘩兒嘩兒的歌。于是他爬起來,走到發出聲響的樹林里。
他看到一條小溪,在月光下唱著歌兒流過,他就坐下來又聽那支歌。但是嘩兒嘩兒的聲音使查利發癢,他坐不住了。
他脫下衣服,扎進小溪,在流水唱出的歌聲里游來游去。
然后查利爬上來,砍倒長在岸上的一棵小樹,推到水里。
查利深吸了一口氣,帶著樹潛到了溪底,使勁兒插到泥里,不讓它漂走。
這時他又聽流水的歌,比剛才更喜歡它了。于是查利砍下更多的樹,著手修建一道小水壩,好不讓流水都嘩兒嘩兒地流走。
查利在他的小水壩上工作了整整一夜。到黎明時分,小溪已經變寬,成了一個池塘了。這時流水的歌不再使查利發癢了,他說:“我看現在我可以回去睡覺了。”
為了保持牙齒鋒利,他刷了刷牙。為了讓身上的毛保持防水功能,他給它們上了油。然后他才到他的新池塘上的一個老柳樹洞里去睡了。
查利睡過了早飯時間,媽媽見不到他,開始著急了。
“查利保準沒事兒的,”爸爸說,“不過我想還是找一找的好。”他來到小碼頭,用尾巴給水一擊,啪!
啪!爺爺用尾巴回答了,并過來看出了什么事。
“讓那孩子跑去做流浪漢,我真看不出有什么好處。”媽媽說。
“現在的事兒,真是,”爺爺說,“孩子們逃走,沒好處啊。”
于是媽媽、爸爸和爺爺去找查利。過了一會兒他們來到那個新池塘。但他們沒有看見睡在樹洞里的查利。
“我記得以前這兒沒有池塘啊。”爺爺說。
“我也不記得啊,”爸爸說,“一定是個新的池塘。”
“真是個好池塘,”爺爺說,“誰弄的呢?”
“難說,”爸爸說,“也許是海貍哈里,您看呢?”
“不,”爺爺說,“哈里修壩總是很草率,而這道壩修得根本不草率。”
“是不是老海貍澤伯呢?”爸爸說,“澤伯的壩總是很美觀。”
“不,”爺爺說,“澤伯從來不修這樣的圓形池塘。他偏愛長方形的池塘。”
“您說對了,”爸爸說,“他是偏愛……”
“哎?”媽媽對爸爸說,“這池塘看著像是你修的。”
“她說得不錯,”爺爺說,“是像你修的。”
“這可怪了,”爸爸說,“我沒有修,可又是誰修的呢?”
“我修的,”查利應聲說道,他剛好醒來爬出樹洞,“那是我的池塘。”
“是你的池塘?”爸爸問。
“是我的池塘。”查利說。
“我以為你是一個流浪漢呢,”爺爺說,“流浪漢可不修池塘。”
“啊,”查利說,“有時我喜歡到處流浪,有時我喜歡修池塘。”
“能修這種池塘的流浪漢,過不了幾天就要變成海貍的。”爸爸說。
“如今才有這樣的事兒啊,”爺爺說,“你根本不知道一個流浪漢什么時候會變成一個海貍。”他從內衣口袋里掏出那枚兩角伍分的輔幣,送給查利。
“謝謝,”查利說,“媽媽在哪兒?”
原來媽媽跑回了小船,盡快地劃過池塘去。等男人們趕到家時,她已經把煎餅和槭糖漿在桌上擺好了。
(王世躍譯)
有人說: 長大是一次蛻變,是一種羽化成蝶的過程。因而在人生的許多時候,人們總是試圖尋求一種最優的方式、最佳的選擇去贏得最圓滿的結果。《流浪漢查利》這篇童話中,小海貍查利由“流浪漢”到“海貍”的過程就能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和警醒。
童話開始的時候,小海貍查利的未來還籠罩著一片迷霧。他“想要做個流浪漢”的愿望讓包括爸爸、媽媽、爺爺在內的所有親人感到驚訝和失望。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查利理所應當做一個真正的海貍的。可是,小查利卻和大家的心理預期大大地開了個玩笑。這也給他所有的親人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究竟該怎么對待小查利這種“異想天開”、“不合情理”的非分之想?
好在海貍爸爸、海貍媽媽、海貍爺爺是非常通情達理的。他們只是微微表達了些遺憾,并沒有去干涉小查利的選擇。相反,他們甚至還熱情而不失幽默地與他道別——“再見,流浪漢先生”,叮囑他“準時回家吃早飯,別忘了今晚刷牙”。
海貍爸爸、海貍媽媽、海貍爺爺的舉動可真是難得啊。要知道,從事實上說,小查利“要做流浪漢”的行動就是不折不扣的“離家出走”啊。可是,爸爸、媽媽、爺爺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他,因為他們理解和信任他。
爺爺說:“我小的時候也想做流浪漢,就像查利一樣。”
爸爸說:“我也是啊。”
連最愛查利的媽媽也說:“男人都這樣,他們都想做流浪漢。”
可惜,現實中,能這樣想的爸爸、媽媽、爺爺太少了。人們大多都在成年之后,就完全忘卻了自己的童年。忘卻了童年的夢想和愿望,忘卻了童年的苦悶和落寞。他們大多只會承認童年的幼稚、簡單,而不會去贊賞童年的純粹和真實。
從這個意義上說,小查利是極為幸運的。他沒有遭到呵斥、責備,沒有在眼淚和落寞中咀嚼傷痛的體驗。
他的成長之路是別具一格的。
這就決定了記載他成長感受的流浪漢之歌始終是明快而流暢的,沒有阻隔和生澀,有的只是不同樂章之間流利的轉換,有的只是不同聲部之間和諧而悠揚的曲調與韻味:
第一個聲部是明媚的快板——小查利四處游蕩、衣食無憂,體味到的是“當流浪漢真有趣”。
第二個聲部是舒緩的慢板——小查利為爸爸、媽媽打零工,自己掙飯自己吃,覺得很好玩。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開始聽到了一種奇異的“嘩兒嘩兒”的短歌。
第三個聲部是悠揚的小夜曲——月光下的短歌讓他總想做點什么。他先是在水里游來游去,接著開始在歌聲里做游戲。他做這些的時候,都是完全無意識的。他真切地體會到游戲的快樂和滿足……
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無心插柳柳成蔭”,修建了一條非常棒的堤壩!
也就是說,就在爸爸、媽媽、爺爺還心存疑慮的時候,小查利不知不覺由一個流浪漢“蛻變”成了一個出色的海貍。
如果我們仔細琢磨一下,這個過程其實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可以說,小查利以“流浪漢”的身份修建出讓爸爸、媽媽、爺爺驚嘆的堤壩,這樣的結果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此中緣由正如小查利所說:“有時我喜歡到處流浪,有時我喜歡修堤壩。”
這個“有時……有時……”體現的是生命成長的一條真實的軌跡。
所以,爸爸說“能修這種池塘的流浪漢,過不了幾天就要變成海貍的”。
因為流浪的日子就是小海貍從流浪漢到真正海貍的必由之路。
而爺爺的感嘆則是——“如今才有這樣的事兒啊。你根本不知道一個流浪漢什么時候會變成一個海貍”。
從社會學的角度說,這也很正常。時移事易,每一代人所面臨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遇都不一樣,他們的成長之路自然也不一樣,存在著許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這也就要求我們這些過來人要極為慎重地對待成長,要智慧地呵護成長。
畢竟,無論時世怎么變遷,面對成長中的生命,有一些基本面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說理解,比如說信任,比如說遙遙地注視,比如說智慧地引導……
在這一點上,海貍爸爸、海貍媽媽、海貍爺爺以他們睿智的言行,為我們這些現實的成年人上了生動的一課。
(李學斌)
上一篇:外國童話《[英國]瓊·艾肯·面包房里的貓》鑒賞
下一篇:外國童話《[法國]皮埃爾·格里帕里·鞋子的故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