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一切干擾,專注于當下
競技比賽時,當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相差無幾的時候,往往專注的、沒有雜念的人更能取得勝利。它的心理機制是,專注意味著此刻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智力、心理能量都用在當下這件事情上,投入得多,產生的效果當然好。而如果此時分神,想著和比賽無關的事情,如結果、名利、榮譽等,就很可能有失準的發揮。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在智能手機沒有普及之前,我的專注能力也很好,所以工作效率特別高。但自從有了智能手機以后,我就越來越無法專注了。每次工作沒多久,就打開手機看一看,打開QQ、微信,看看有沒有人聯系自己,大部分時間并沒有。刷刷微博,看看又發生了什么新鮮的事情,其實大部分都跟自己無關,但還是忍不住想要看一看。這時候我就發現,精力被分散了,時間被拖延了,工作計劃嚴重被打亂了,然后,工作效率降低了。
我一直很佩服專注的人,我覺得他們太強大了。為什么呢?因為專注意味著要排除各種干擾,除了外界的雜音,還有內心的雜念,往往內心的雜念更難排除。因為雜念代表著誘惑,能夠抵擋誘惑,專心去做自己必須要做的那件事,是非常難的。例如對運動員來說,名利、榮譽、名次、得失等,都是莫大的誘惑,可在比賽的一剎那卻必須忘記這些,而只記得當下如何把平時訓練的技能發揮到極致。這看似比的是體力、技能,其實比的是心理。
回到孩子身上來,孩子們的智力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為什么有些孩子能把學習這件事做好,有些卻不能,區別就在于投入的程度不同,專注的能力不同。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難的是如何做到專注。所以我們著重來講講方法。
1.沒有雜念,就容易專注
誘惑越多,雜念越多的人越不容易專注。那么相對而言,沒有那么多雜念的人就比較容易專注。孩子做事情其實本來是沒有那么多雜念的,是我們成人給了他很多雜念。學習本來只是一場智力游戲,父母卻告訴孩子:學習好的孩子聰明,學習好值得我們驕傲,學習好會得到別人的夸獎,學習好能考到好學校、將來找到好工作、過上成功幸福的生活……結果孩子本來可以單純地做一場智力游戲,卻被父母賦予了這么大的使命,以至于他在學習時多多少少都會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年齡越大,學習時的心理負擔就越大呢?因為雜念在內心的聲音越來越大,不斷提醒我們學習不好會怎么樣,以至于我們無法像童年時那么快樂和專注地學習了。
中國有句話叫“無欲則剛”,就是說沒有(調控好)欲望、沒有雜念的人才能強大,所以父母完全不必人為地給孩子制造那么多雜念,讓他活得簡單點,單純些。學習不為什么,就是挑戰自己的智力,就是一場智力游戲。你看孩子玩游戲時總是那么專注,不就是游戲讓他放松,讓他沒有任何心理負擔,這時候,人就比較容易專注。
很多時候,簡單就是一種強大,而復雜的人不容易強大,因為復雜的人心中容易有雜念。而孩子本來是很簡單的,所以盡量讓他活得簡單一些,心理負擔越少的人,這一生越容易幸福。
2.有濃厚的興趣,就比較容易專注
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用別人監督,就會投入地去做。那么,如果可以選擇,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就讓他去做什么。如果無法選擇,就盡量讓他對他要做的那件事產生興趣。比如學習,大部分孩子都沒得選,必須學,那么盡量讓孩子愛上學習。方法也是不要給學習抹上那么功利的色彩,天天把成績、升學掛在嘴邊,讓孩子壓力過大或者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一旦厭煩就很難專注。其實學習本身是有樂趣的,因為它本身是一場智力游戲,當孩子攻克了這場游戲中的一道道難關,就會產生愉悅感和價值感,這時他就會愛上學習本身,那么專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很多時候,是外在的一些因素毀掉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父母要保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讓他為興趣而學,而不是出于過于功利的目的。
3.用誘惑來獎勵自己的專注
因興趣而專注是幸福的,但人不可能時時擁有這種幸福,因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不可能都是自己喜歡的。比如孩子再喜歡學習,也不大可能每門功課都喜歡,可仍然需要通過專注把它學好。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呢?我們可以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來獎勵自己不太喜歡的事情。不是很喜歡數學,那么我學半小時數學,就獎勵自己看十分鐘電視。學一小時數學,就獎勵自己看二十分鐘電視。這樣就可以讓學數學這件事變得快樂一些。用甜來沖淡一下苦,讓苦不那么苦,孩子也就容易專注一些。孩子的自制能力沒有那么強,讓他完全遠離誘惑是不大可能的,有美好的事物等著他,就讓他有了動力去做那件不那么美好的事情。
4.不要讓孩子過早地沉迷電子產品
毫無疑問,電子產品會讓人的專注力下降。首先,因為網絡信息更新得太快,讓你這個還沒消化,就又去關注那一個,最終失去了專注一個信息的能力。其次,它會讓你被動地去關注一些事情,讓你不知不覺跟著它的節奏走,擾亂你的時間規劃。它所帶來的新鮮感和刺激是孩子無法抵抗的,就連成人都無法抵抗。可以說,電子產品是很多現代人無法專注的大敵。所以,在孩子太小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我曾經看到一個明星,他的家里沒有網絡,沒有電視,父母在孩子面前也幾乎不玩手機,家里都是書、手工玩具、花花草草等,結果孩子就喜歡讀書、制作手工和到大自然中玩耍,對手機根本就沒什么興趣,無論是讀書還是玩耍,專注力都較好。等孩子對這些對身心更有益的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再讓他們適當地接觸電子產品是更為妥當的做法。
5.強制措施作為輔助手段
如果以上方法都來不及了,孩子確實已經無法專注了,我們也可以適當采取一些強制措施。如我工作的時候,就會把網線斷掉,把手機關機放在另外一個房間,等專注工作幾小時之后再去看手機。父母也可以嘗試這樣去做,讓孩子遠離誘惑,給他們創造一個有利于專注的環境。但不是每個孩子都理解這種做法,所以父母在這樣做之前最好和孩子協商一下,不要因此和孩子產生過大的沖突。
總之,提升專注力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從孩子的各個方面去培養。但有了專注力,孩子就有了較為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充足的心理能量去做當下要做的事情,那么他的人生效率、人生質量都會提高很多。
上一篇:擁有真才實學,才能提升智慧
下一篇:接納痛苦,才能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