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可憐
人活著,每天吃喝拉撒,談情說愛,見一些人,做一些事,然后就老去,患病,離世,消失得無影無蹤,真是可憐極了。
有點歲數(shù)之后,漸漸能夠理解為什么有人選擇出家。那都是些參透生命意義之人啊。記得年輕時去寺廟,見到僧人,總有一種驚悚的感覺,覺得他們的選擇令人難以理解,他們放棄了多少快樂啊。尤其看到面目姣好的尼姑,穿著灰暗的法衣,剃去頭發(fā),更是替她們惋惜,對她們的選擇百思不得其解。
對世事和生命意義的洞悉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后果,一種是出家,選擇終身不做任何事情,不享受人生中的任何快樂,這是直抵生命之空無的一個途徑,是徹底的悲觀主義;另一種是享用自己的生命,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活的快樂,甚至把生命變成一場狂歡,這也是對生命之空無的一種回應,是樂觀主義的。
我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被概括為:參透之后的樂觀主義。所謂參透,就是真切認識到人生的空無、生命的無意義。參透之后卻不一定是悲觀失望,郁郁寡歡,而是選擇以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和時間,做自己能夠感到快樂的事情,讓生活變成一場對于愛和美的追逐。
人生中,狂喜的機會不多:做成一件事,得到贊賞時;交到一位靈魂朋友時;被一個人愛上時。這樣的事件是平淡生活中的鹽。我對生活的態(tài)度就是這樣的:雖然知道最終是空無的,但是要讓有生之年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美不勝收。
上一篇:瓦爾登湖漫步
下一篇:生命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