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不可“有事才登三寶殿”
“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是在藏區沒人想過或敢講出口的話,但在內地經常會聽到,意思是有所求的時候——求子、求財、求情、求消災解厄,才會想起寺廟;沒事時,根本想不起來,這完全就是做交易的心態。
現在,很多人到寺廟里去,拿上一把香和幾根蠟燭,到了廟門口,對所信仰的佛菩薩還沒來得及崇敬地頂禮,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了。
“我要給你這炷香了,你要讓我發財、家庭美滿。”這就好比我們是好朋友,我拎著一袋水果到你家拜訪,還沒進門,水果還沒有交到你的手上,就開始提要求:“我這袋水果準備交給你,你拿到以后,要讓我有一個很好的工作,要把你的錢都送到我這兒來。你還要讓我的家庭幸福美滿,以后我們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你了,而且你必須收下我帶來的水果?!?/p>
如果真的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太霸道了,做人都做成這樣,如何與人交朋友?何況怎么可以和佛陀這樣做交易呢?
有事相求才去找人家,沒事的時候就一點聯系都沒有,這樣怎可能成為好朋友呢?所以,對于經常見不到人影,有事才出現的弟子,我見面的第一句話經常就是:“你還活著???有事就常找我,沒事就看不到人,怎么不見了一段時間,突然就出現了。不過我很高興你回來了?!本o接著,他就會說:“我又遇到困難了,你要幫我??!”我說:“你還活著就好!這不是罵人,因為活著就一定有希望,活著,一切才有可能。起碼你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還知道敲佛祖的門?!?/p>
為什么很多人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其實是不了解佛教教義造成的。因為年代的久遠和佛法的深奧,佛經傳到我們手中的時候,能理解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他們理解的程度也越來越膚淺,甚至有些人把它理解成類似速效救心丸的工具了。
很多人平時根本沒想過佛法或佛菩薩,直到遇到無法處理的困難障礙、痛苦煩惱時,才突然想起來,就試著求求無限慈悲、救苦救難的諸佛菩薩?,F實的情況就變成——活著的人,為了一切順利圓滿,知道要去求觀音菩薩;家里或周圍有人往生了,為了避免亡者去三惡道,希望他們能去西方極樂世界,知道要去求阿彌陀佛。所以,有了“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說法……
一般人對佛教徒的認知,基本停留在“一群到寺廟里燒高香、點大蠟燭、給佛菩薩磕頭、提出滿足自己各種欲望和要求的信徒”。經常會聽到:“我們這里有個寺廟香火鼎盛,信徒很多,佛教在這里非常興旺。”香火鼎盛和佛教有什么關系?一進到寺廟,被香熏得眼睛都睜不開了,很多香還是用劣質的香精做的,那種味道對身體是有害的。
一般人在家里修行時,可能還不會提出太高的愿望,即使有愿望也比較簡單,最多就是希望事業好一點、掙錢多一點、離家近一點,付出少一點。但是到了寺廟就不一樣了,每個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欲望,就像海浪一樣全部展現在佛菩薩面前。
原本到了寺廟,看到佛像、佛經、法師是在提醒我們: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貴為一個王子,但權力、娛樂、財富都沒能讓他快樂起來,這就是佛陀為什么會放棄王位的原因。
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出身皇親貴族,從偉大的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是王子;把戒律傳到西藏的靜命——菩提薩埵大師是王子;蓮花生大師是王子;阿底峽尊者是王子;大乘佛教的鼻祖龍樹大師和無著大師,兩位都是婆羅門,這是當時被認為比皇族更高貴的種姓。但他們也都體悟到世間的財富名利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唯有佛法才是治心靈之苦的妙藥。
可是,現在完全顛倒了,我們來到寺院,反而好像更助長了世間的欲望,已經完全失去到寺廟的本意了。
寺院應該是凈化心靈的地方,每個人來到這里,都希望讓雜亂、起伏不斷的心浪,稍微沉淀平靜一下,可以有一個用心觀察自己內在世界的機會,看看我們真正的潛意識里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能好好看清楚,就能更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心。
同時也要靜心想想佛法究竟是在說什么?如果我們明白了,就會知道佛陀是想告訴我們:“還是回去好好修修你的心吧!等你的心平靜下來,欲望慢慢減少,內心充滿著感恩和歡喜的時候,你想擁有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了?!?/p>
現在,真正懂得佛教教義的人是非常少的。正因為一般人對佛法的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便認為佛就是寺廟里用泥、木、金屬塑造的佛像而已。所以,當想起一尊尊的佛像曾經被打破砸爛,佛經被燒毀,看到“佛”連自己的“像”都無法保護的時候,就好像突然明白了所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钡牡览恚S后,心中的“信仰”也被徹底粉碎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自然就會誤認為信佛是迷信;誤認為佛教教義就是信徒祈求和佛菩薩施舍的關系;誤認為佛法不需要自己去學修,是佛菩薩代辦一切。這時候,寺廟就會變成避難所,變得越來越商業化……
實際上,佛像、佛經等等只是佛法在我們面前象征性地顯現。佛陀真正的內在思想,并不只是各種材質的佛像那么簡單,而是歷經了兩千多年,一直都有無數人心甘情愿地追隨,它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限制或人為的惡意破壞,而有所改變或被摧毀。
上一篇:一切先替別人著想有何好處
下一篇:不會游泳,就不要跳進水里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