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決定人生的方向
有兩個鄉下人準備外出打工。他們一個買了去紐約的票,一個買了去波士頓的票,到了車站,打聽后才知道紐約人很冷漠,指個路都想收錢,波士頓人特別質樸,見到露宿街頭的人會特別同情。
去紐約的人想,還是波士頓好,掙不到錢也餓不死,幸虧車還沒到,不然真掉進了火坑。去波士頓的人想,還是紐約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幸虧還沒上車,不然真失去了致富的機會。
最后,兩個人在換票地點相遇了,原來要去紐約的去了波士頓,打算上波士頓的到了紐約。
去波士頓的人發現,這里果然好。他初到那里的一個月,什么都沒干,竟然沒有餓著。銀行大廳里的水可以白喝,而巨大商場里還有歡迎品嘗的點心可以白吃。
去紐約的人發現,紐約到處都可以發財。只要想點辦法,再花點力氣就可以衣食無憂。憑著鄉下人對泥土的感情和認識,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裝了10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以“花盆土”的名義,向不見泥土而又愛花的紐約人兜售。當天他在城郊往返6次,凈賺了50美元。一年后,他竟然憑著“花盆土”擁有了一間小小的門面。
在長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了一個新的發現:一些商店樓面亮麗而招牌較黑,一打聽才知道這是清洗公司只負責洗樓不負責洗招牌的結果。他立即抓住這一機遇,買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辦起一家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有了150多個員工,業務還發展到了附近的幾個城市。
不久,他坐火車去波士頓旅游。在路邊,一個撿破爛的人伸手向他乞討,兩人都愣住了,因為五年前,他們曾換過一次票。
一個橘子成就的夢想
悉尼歌劇院是與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比肩的世界頂級建筑。它是20世紀建筑史上的奇跡。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令世人驚嘆的建筑,竟出自丹麥38歲建筑師瓊·伍重的靈機一動,而這個靈機一動,竟然與一個橘子有關。
當征集悉尼歌劇院方案的時候,瓊·伍重也得到了這個消息,他決定參加這個大賽。他從資料里,從人們的回憶里,甚至從人們的想像里尋找悉尼。
他不但尋找悉尼的地理環境、風光,還包括人們對它的感覺、贊美和對它未來的猜想。然后他日思夜想,廢寢忘食地埋頭于他的方案中。他研究了世界各地歌劇院的建造風格,盡管它們或氣勢宏偉,或華美壯麗,他都沒有從那里獲得一點靈感。
這是在南半球一個十分美麗的港灣都市海邊建造的歌劇院,必須擯棄一切舊的模式,具有嶄新的思維。
早上,晚上,他沉浸在設計里,一日三餐,是飽是饑,他渾然不覺。一天一天過去,截稿日漸近,卻仍無頭緒。有一天,妻子見苦苦思索的他又沒有及時進餐,就隨手遞給他一個橘子。
沉浸在思索中的他,隨手接過橘子,神情卻依舊漠然。他一邊思考方案,一邊漫無目的地用小刀在橘子上劃來劃去。橘子被他的小刀橫的豎的劃了一道又一道。無意中,橘子被切開了。當他回過神來,看著那一瓣一瓣的橘子,一道靈感的閃電劃過腦海的上空。
“啊,方案有了!”
他迅疾設計好草圖,寄往新南維爾士州,于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悉尼歌劇院誕生了。
如今,在悉尼,這世界第一美港的貝尼朗岬角上,三面臨海的歌劇院,如揚帆出海的船隊;又像一枚枚巨大的白色貝殼矗立海灘。船隊可以想像成壯士出海,貝殼又可以想像成仙人所遺留……日中,它是白色的,日暮,它是橘紅色的。
不管它怎樣變幻著色彩,都與周圍景色渾然一體。因了它,悉尼,被賦予想像:海波是舒緩的,白帆是飽滿的,貝殼是靜態的……渾然天成,一種奇妙的組合。在人們心目中,悉尼歌劇院,已經成為一種海的象征,藝術的象征,人類精神的象征。
盡管,從草圖到落成,中間經過了波折,停滯,工程款擱淺,責難……等等,以致瓊·伍重憤怒而去,以致于歌劇院1959年3月動工,歷時14載才于1973年10月落成,盡管有人事后還說三道四,畢竟不重要了。社會的驚嘆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不遠萬里趕來剪彩足以說明它的成功。
奇跡就是奇跡:瓊·伍重的小刀在橘子上劃過,無意中獲得了悉尼歌劇院的外觀造型;他的小刀的無意劃過,觸動了一個科學原理:球體網割弧線分割法。
在澳大利亞,當導游安妮講起這個故事時,表情無限向往。略略沉思,她說了一句話,或許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啟示:人,不能輕易丟掉自己的夢想。
上一篇:忍小事才能成大事
下一篇:想成功的人請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