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增強的孩子愛打架
兩三歲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區分得更加清楚,常常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與同伴爆發矛盾和沖突,甚至產生肢體接觸——打架。看到這里,也許有些父母感到不以為然:打架有什么好稀奇的,誰小時候沒有打過架呢!的確,在幾十年前,孩子之間打架幾乎是家常便飯,尤其是有的家庭里孩子比較多,父母根本沒有時間照顧這么多孩子,都是放養。所以,同一個家庭里孩子之間會打架,在家庭以外與小伙伴們相處時,孩子們也會打架。父母往往以為孩子打架是因為一言不合,或者是為了搶奪什么東西,卻沒有想到孩子打架只是因為自我意識發展,才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產生摩擦和碰撞。
現代社會,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疼愛與寵溺下成長的,為此他們衣食無憂,成長快樂,從來不為任何事情發愁。等到有朝一日走出家門,進入幼兒園,或者是在社會環境中需要與他人相處時,孩子就會感到非常被動,因為已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總是頻繁地與他人發生矛盾,不但讓自己很苦惱,也使得人際關系變得非常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性格暴躁的孩子總是一言不合就與其他孩子大打出手,而父母從未見識過孩子打架,未免擔心。為此,很多父母匆匆忙忙介入孩子的矛盾之中,帶著對自家孩子的偏愛,非但沒有幫助孩子解決矛盾,反而護犢子,導致把對方孩子的父母也牽扯進來。為此,父母之間為了孩子而爭吵,一轉眼,孩子又和沒有發生矛盾一樣在一起玩耍,而這邊父母之間的火藥味還沒有散盡,甚至爭吵的架勢正在升級呢!所以人們常說,不要為了孩子吵架,否則就是得不償失。
周末,江邊的沙堡樂園里,很多孩子在玩耍。尤其是滑梯上,孩子們更是爭先恐后,誰都想搶先上滑梯,玩得更盡興。一個稍大的孩子跑得很快,不小心把一個稍小的孩子撞倒。小孩子爬起來就和大孩子打架,聽到小孩子的哭聲,小孩子的媽媽趕過來,大聲提醒大孩子:“嘿,小朋友,要慢一點,不要碰到我們啊!”在此之前,大孩子的父母并沒有提醒自家孩子要小心奔跑,避免撞到別人,聽到小孩子媽媽的這句話,大孩子的爸爸馬上出來喊道:“你怎么回事啊,訓我們家孩子干什么?”小孩子的媽媽一開始以為大孩子的父母不在旁邊,現在意識到大孩子的爸爸很有可能看到自家孩子把別人撞倒,卻不愿意干涉。現在看到自家孩子被批評,他就蹦跶出來護犢子。為此,小孩子的媽媽生氣地說:“我怎么訓斥你家孩子了,這里這么多孩子,你家孩子跑得那么快,你不在這里看著,萬一把小孩子撞倒受傷了,怎么辦?我只是在提醒你家孩子。”
就這樣,雙方你一句我一句,彼此都帶著火氣,氣氛越來越尷尬。后來,小孩子的爸爸和大孩子的媽媽也加入爭吵,吵著吵著就動起手來,誰也不愿意謙讓,最后還驚動了110呢!就在四個大人打得不亦樂乎時,兩個孩子又玩起來,誰也沒有生氣,大孩子看到小孩子爬滑梯困難,也意識到父母們在吵架,就拉著小孩子爬滑梯。這時,警察讓四個大人看看孩子們的表現,他們全都感到很羞愧。
孩子在一起很容易吵架,也會因為自我意識的增強,而熱衷于打架。那么作為父母,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處理好問題呢?
首先,父母要明確一個原則,那就是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獨立解決問題。孩子之間的問題很簡單,一旦父母介入,就會導致情況變得復雜起來。即便在同一個家庭里,父母也無法妥善處理好孩子之間的問題,因為父母總是會對某一個孩子特別偏愛,也就無法做到真正的公平。此外,孩子在一起玩耍,難免會發生各種矛盾,父母不要充當孩子的救火員,而是要讓孩子找到處理問題的方式,在一次又一次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建立彼此都要遵守的規則,這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發生矛盾時,父母一定不要護犢子。前文說過,孩子的矛盾要讓孩子解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在父母眼中,孩子也許怯懦,但是吃虧是福,誰說孩子在退讓一步之后不能得到好的結果呢?孩子也許強勢,但是強勢就一定好嗎?有些父母在看到自家孩子吃虧之后,孩子還沒怎么著呢,父母就先上去對孩子指手畫腳,抱怨孩子沒有奮起反抗。其實,這樣的強行干涉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也不利于孩子解決問題。
最后,在問題發生之后,父母要盡量保持客觀的態度。不管是自家的孩子之間發生矛盾,還是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發生矛盾,父母都要耐心地詢問事情的整個經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要揪著任何一個孩子的錯誤不放,而是要耐心引導孩子找到最佳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隨著不斷成長,孩子關于人際關系的經驗會越來越多,當孩子對于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這件事情有經驗的時候,他們處理問題時就會更加坦然、從容。記住,讓孩子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是對的,但是不要教會孩子睚眥必報,否則孩子的人緣只會越來越差。
上一篇:缺乏執行力的完美主義者
下一篇:舍得,是另一種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