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催越沒辦法集中注意力
——催促只能打亂孩子的節奏
作為父母,我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有著很大的期待,但是在很多方面未免表現得太過焦躁,無論是在面對孩子的學習還是其它事情,我們總是覺得孩子太拖拉,總是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一些父母認為催促孩子能讓孩子有緊迫感,但殊不知,孩子的注意力正是在不斷地催促中被打破了。
孩子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并不算好,當他專心做一件事時,他就只能做一件事,如果你不停地催促,他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打亂了。如此一來,原本在做的事情沒做完,注意力又沒法立刻轉移到新的事情上。
所以,我們不要經常制造“緊張氣氛”,別總是催他,要讓他在一種安心的環境中集中注意力將一件事踏實做好,才能保證他的注意力更持久一些。
然而,我們經常在很多家庭中聽到媽媽們這樣的催促聲:“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有人打趣地說,在中國,所有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事實上,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曾經,在我們孩子牙牙學語和剛學走路時,我們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著”,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快點玩”。
那么,父母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于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在某科技館里,四歲的小月在某運動裝置面前不停地把玩,愛不釋手……但是,走在前面的媽媽不耐煩地回頭,然后對小月說:“老玩一個有什么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還沒等小月回答,媽媽已經拉起小月,徑直往前走了……
這樣的場景,想必很多父母都不陌生,我們大人生活和工作效率和節奏都快,所以希望我們的兒女也能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其實,我們要明白的是,無論是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我們與孩子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并優先滿足他人的愿望;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F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系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么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么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兒童教育家孫瑞雪說,父母要想讓孩子在人際關系敏感期發展好,就要讓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插手。直到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我們再介入,但也不是直接幫助,而是協助他,讓他自己去處理。
1.正確看待孩子的磨蹭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尊重,讓他一步一步來。就像一棵小樹長成大樹,需要蓄積自己的力量。父母不要著急,磨蹭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等他自己遲到一次,認識到嚴重性,自己也就抓緊了。孩子的磨蹭是逐漸接受社會的過程,父母不要著急,正確看待他的磨蹭。
2.靜靜等待,不要代替
一位媽媽在談到自己的女兒時說:“我女兒兩歲半,每次吃飯總是十分笨拙,慢慢騰騰地。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時間慢慢等她吃,所以我一著急下,就會忍不住拿起往女兒嘴里塞,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其實,我也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每次看到女兒把飯菜吃到嘴里,我才能安心。”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步調,父母只需靜靜地等待,不代替他,讓他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父母有時候也很委屈:“我催你,我也很忙的好不,你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需要催嗎?”什么是小孩,這不就是小孩嗎?小孩很難達到成年人速度,而父母也不要妄圖用成年人的思維要求小孩。父母不都是從孩子這樣一步一步過來的么,為人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拔苗助長,讓他自己慢慢長。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我們都在努力地和時間賽跑,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嘗試和孩子一起慢下來生活,尤其是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們更要有些耐心,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完成,正如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上一篇:走自己的路,不斷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下一篇:跨越自卑,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