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弱的內心,讓你總是被欺負
善良的人,總感覺自己被欺負,其實那是因為你內心不夠強大。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和競爭的年代,人際交往越發頻繁,在性格因素中,如果你缺少自信,缺少對情緒的駕馭能力,且會時不時地感到自卑,那么你就沒辦法表達出明確的態度,以至于“人善被人欺”。這樣的人,即使有再多的才華,恐怕也難能獲得廣闊的施展空間。心理學教授說,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
自卑感就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內向者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
休學在家的日子里,三毛仍然不能從這件事的陰影中走出來。當家里人一起吃飯時,姐姐弟弟不免要說些學校的事,這令她極其痛苦,后來連吃飯都躲在自己的小屋,不肯出來見人。就這樣,三毛患上了少年自閉癥,漸漸產生了自卑的心理。
少年時期的這段經歷,影響了三毛的一生,在她成長的過程中,甚至在她長大成人之后,她的性格始終以脆弱、偏頗、執拗、情緒化為主導。這樣的性格對于她的作家職業可能沒有太多的負面影響,但這嚴重影響了她人生的幸福。
英國人弗蘭克林在1951年從自己拍到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之后,對這一發現作了一次演講。然而,由于弗蘭克林生性自卑,缺乏自信,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以致放棄了這個假說。
1953年,在弗蘭克林之后,科學家克里克和沃森也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這一學說標志著生物科學的發展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二人也因此獲得了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可想而知,如果弗蘭克林不自卑,而是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他的名字載入史冊。康拉德·希爾頓曾說,許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縮小了自己的成就。
自卑是一種長時期的心理狀態,有自卑心理的人,就如同披著海綿在雨中行走一樣,包袱會越來越重,直至壓得人喘不過氣。
其實,戰勝自卑并非難事。不要過于看重一次的失敗與丟丑,不要因先天的缺陷而抬不起頭,在生活中,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情,慢慢地,當你鼓起自信的風帆,劃動奮斗的雙槳時,你一定會發現一個生氣勃勃的你,一個瀟灑自如的你,一個成功的你!
自卑會讓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與別人來往,只想與人疏遠,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責、自罪。自卑的人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懶。
若被自卑感所控制,人的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心靈小酌
上一篇:草船借箭——將他人射來的箭變成你的力量
下一篇:貝勃定律——時機對了,小事也能變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