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古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出自《論語·泰伯》,原文如下: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意思是,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主要是涉及儒家所謂的“名分”問題。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則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認為是“違禮”之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這在春秋末年為維護社會穩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亂”起到過重要作用。
由于名分上的不適當所導致的問題,孔于在《論語·子路》中談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意思是說,君子若是名分不當,所說的話不能順理成章,不只事業不會成功,擴大來看,恐怕連國家的禮樂制度和刑罰都無法得當。就像是,如果隸屬于地方的工作卻由中央來出主意,或是該管作風的人卻批評環境整潔的問題,做起事來如何能有正當而充分的理由呢?
關于“名正言順”,在《漢書·梅福傳》中也有:“位卑而言高者,罪也”,是指位處卑下卻妄論高官所主的政事,超越本分發表議論是有罪的。縱使自己才高八斗見識過人,若是暫處于較低的職位,也不必太急于表現自己。若不盱衡現實狀況,考量自己是否有發言權,很容易逾越分寸,甚至得罪他人!
在《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有一名句,與孔子名正言順的“組織管理”思想頗為接近:“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是說沒有規、矩作為輔助工具就無法畫出方和圓;沒有測量平直的工具就無法將彎曲的訂正成直的。比喻沒有一定的法度標準就沒有能夠遵循的原則。凡事一定要有個準則,否則眾人莫衷一是,你一言我一語,就算勉強成事,也無法有個圓滿的結局,何況出了紕漏又該由誰來負責呢?現代人真該好好讀一下中國古代的名句啊!
上一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下一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