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職業規劃,別再“騎驢找馬”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是當下許多人的“通病”。因而他們往往在找工作的時候感到猶豫和迷茫。
但是,如果一直習慣于“騎驢找馬”,它就會從簡單的行為選擇演變為一種頑固的心態。這種心態危害很大。它帶給人們的是浮躁、責任感缺失、職業生涯不連貫,以及無法消除的迷茫!
“騎驢找馬”者們最大的悲劇在于,弄不清楚“馬”為何物。這是多么危險!騎“驢”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能力、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因此,確保現在騎的真的是“驢”,而不是“牛”或其他的什么,真的很重要!
個人的職業發展,要么是沿著專業的方向發展,要么是沿著行業的方向發展;最不應該的,是在專業與行業之間跳來跳去,這是人生的最大浪費。如果轉換過于頻繁,往往就什么都會一點,但什么都不精通、不專業,深入不進去,結果會是一無所獲。唯有選準其中的一個行業或者專業,長期地堅持干下去,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方向與目標是最核心的問題。在求職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馬”,最好是能有明確的職業規劃。
首先要計劃一下自己職業發展的大致路線。此時最應該想明白這樣兩個問題:你想往哪一路線發展?能往哪一路線發展?
想往哪一路線發展,關系到職業目標的設定。即是向行政管理路線發展,還是向專業技術路線發展;是先走技術路線,再轉向行政管理路線,還是……由于發展路線不同,對職業發展的要求也不相同。職業目標的設定,是職業規劃的關鍵點。目標的抉擇,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等信息為依據的。抉擇目標前,應先進行自我評估,然后才能做出最佳抉擇。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為此可以做一份專業的人才測評,根據測評結果,明確自身具備的就業能力,從而找準適合自己的位置,游刃有余地進行工作。
能往哪一路線發展,指的是目標的設定要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每個人的發展都受環境影響,如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家庭環境等。因此,在確立職業目標時,要考慮環境條件的特點、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要分析自己與環境的關系、自己在此環境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當前的整體就業環境和就業趨勢,各行各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以及自己的家庭環境等因素。只有充分了解環境因素,才能趨利避害,確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目標,使自己的職業規劃具有實際意義。
對以上兩個問題,要進行綜合分析,以此確定自己的最佳職業發展路線。
在做出職業規劃后,須使自己的工作、學習以及各種行動沿著預定的方向前進,才可能會有好結果。
職業規劃不是一兩天的事。因而,在大學期間就應著手去做。不論你畢業后是直接步入社會還是考研、留學,最關鍵的是你要有明確的職業方向。被譽為“日本的比爾·蓋茨”的孫正義,年輕時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后,最終選擇了從事軟件的流通事業。他曾經這樣說過:“我不愿意用情性或者是偶然的因素決定自己的命運和人生方向,我會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確立自己未來的方向。當然,一旦擬定自己的人生計劃,我就會立即去付諸實施……”在做出職業規劃后,須使自己的求職、工作、學習以及各種行動沿著預定的方向前進。
例如,你喜歡傳媒,那么你在大學課堂上就應把專業基礎知識學好、學精,業余時間可以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如果你喜歡寫作,那么除了多閱讀一些著作外,應該爭取能在刊物上發表作品。所有的這些都是在為你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儲備。
值得注意的是,職業規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自身及外界環境的變化,須不斷地對職業規劃進行評估與修訂。例如,重新選擇職業方向、重新選擇職業路線、目標的修正、變更實施措施等。
按照職業規劃執行了一段或很長時間后,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情況適時改變職業規劃支點。畢業求職時,如果你家境不好,經濟拮據,自然應以“生存支點”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適合從事一些要求不高的簡單職業,這時需踏踏實實從低處做起,以累積生存資本。
當解決了溫飽問題后,就應將“生存支點”轉移到“發展支點”上來。即使目前的工作薪水不錯,但如果知識及技術含量不高、發展空間不大,就不妨以“興趣支點”來重新規劃,找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也許薪酬不比原來高,但可以帶給你快樂,更有利于激發潛能,做出成績。
一般說來,職業規劃應該先從單一支點起步,隨著知識、能力、經驗等的積累與提升,可以逐步采用復合支點。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只有根據實際情況迅速轉移職業規劃的支點,才可以立足及發展。
如果你希望自己離成功更近一步,不妨適時調整或改進自己的職業規劃。當你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時候,只要你努力,你終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上一篇:做不招人嫉妒的智者
下一篇:充實心靈,人生永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