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需要求真務實——蘇軾教子用實踐求真知
蘇軾是我國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蘇軾在教子方面也別具一格。曾經,蘇軾因罪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擔任團練副使。這是個閑差事,也讓蘇軾得以有機會經常與長子蘇邁一起讀書寫作,談古論今。
有一次,父子倆又坐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便聊到了鄱陽湖畔石鐘山的名稱由來。蘇邁為了弄清緣由,就從《水經注》等古書中查找答案。但蘇軾總覺得這些答案有些牽強,不夠可信。蘇邁便想再多翻閱一些古書,而蘇軾卻阻止他說:“不用再找了。凡是研究學問、考證事物,萬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只憑道聽途說而妄下結論。我認為,石鐘山這個問題,必須通過實地考察求實后,才能真正解決!”
由于沒有機會前去考察,這個問題一放便是5年,一直到蘇邁到饒州德興市(今江西省鄱陽湖東)任職,蘇軾將蘇邁送到湖口,才得以有機會和蘇邁一起去考察石鐘山。
當晚,月色明亮,父子倆乘著小舟來到絕壁之下,沿著山腳慢慢尋找。當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后,只聽見一陣如鐘鼓一般清脆高揚的聲音。原來,這里布滿了許多大小、形狀、深淺各不相同的石竅,當它們受到波浪沖擊后,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響,宛如龐大樂隊中的鐘鼓齊鳴一般……
直到這時,蘇軾父子才終于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石鐘”名稱的由來啊!
由此,蘇軾也告誡兒子蘇邁:“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是最不可能獲得真知的!要想獲得真知,就必須下一番功夫,親自進行實地考察。只有本著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才能最終尋得答案。
<<<家教家風感悟
蘇軾對兒子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我們今天的父母效仿和借鑒。不管是日常學習,還是研究學問、考證事物,都不可以人云亦云,而應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尋找答案。這樣既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又可以讓孩子懂得學習要求真、務實的道理。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但也正因為聰明,有些孩子在學習時就會動用一些“小心思”,比如:抄襲別人的作業,從網上抄一些作文當成是自己的,遇到難題不自己思考,到網上找答案;甚至花錢“雇”人幫自己寫作業……
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在投機取巧,學習時不肯求真、不能務實!用這樣的態度學習,孩子又怎么能取得好成績呢?
如果想要孩子在學習中真正有所收獲,父母就需要像蘇軾老先生學習一下,引導孩子在學習中做到求真、務實,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1.要讓孩子做到,父母就要提前做到
求真、務實,其實也就是學習和做事要講究實事求是。“實事求是”這四個字雖然簡單,但卻是人生中任何時刻都不能離開的東西。回想一下那些在某些領域做出過出色成就的人,我們幾乎都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這四個字。
如果你經常把這四個字掛在嘴邊,說給孩子聽,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如果你嘴里這樣跟孩子說著,做法卻完全相反,那么孩子就會很困惑,最后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會模仿父母,走到了實事求是的對立面。
比如,有的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說“工作和學習都應該實事求是”,而自己卻經常在工作中偷懶、耍小聰明,甚至還經常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高智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學習父母的這些言行,在學習上耍小聰明。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首先就要關注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實事求是。身教重于言傳,這方面尤其如此。
2.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
對孩子來說,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因而他也想去探索、去發現。智慧的父母會利用孩子的這種好奇心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跟孩子一起去學習、去探討,去共同尋找答案。
比如,當孩子帶著問題向父母提問時,父母不要直接把答案或結論告訴孩子,因為這遠不如讓孩子思考“為什么”來得更重要。如,孩子問:“紅色和藍色混合變成什么顏色?”你不要直接告訴他“變成紫色”,而應引導孩子去思考和實踐:“是啊,會變成什么顏色呢?我們要不要試驗一下?”然后和孩子一起去試驗、去思考,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
這樣一來,孩子既牢固地掌握了知識,又懂得了學習中實踐的重要性。如果經常這樣引導孩子,孩子也會逐漸養成凡事都去探求真知的好習慣。
上一篇:如果你知道去哪里,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下一篇:守望孤獨,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