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學位的華羅庚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的青年時代不是在學校中度過的。他沒有像其他學者那樣,沿著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之路走下來。為了生計,他不得不走“自學成才”之路。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
那時,華羅庚在一家雜貨店做學徒。雖然他沒有在課堂上和同齡人一樣攻讀各種文化知識,但他酷愛數學。每當柜臺上沒顧客時,他會立刻拿出早已備好的紙、筆、題,飛快地計算起來,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奧妙無窮的數學王國中。
一次,進來一位顧客要買煙。他來到埋頭算題的華羅庚面前問道:
“香煙多少錢一盒?”
“835729。”華羅庚頭沒抬回答了一句。
顧客聽了莫名其妙,只好又大聲重問了一句,這時華羅庚才如夢初醒,趕緊接待顧客。
原來,華羅庚正在解一道難題,顧客問煙價,他就不假思索地脫口說出正在煙盒上演算得出的數字“835729”。
華羅庚賣煙的故事不脛而走,從此他得了一個美稱“羅呆子”。1936年,“羅呆子”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校方將他編到博士生班,只要通過兩年的學習,他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這是許多人都向往的。
但是,華羅庚沒有按校方的安排去學習,他要做一名劍橋大學的旁聽生。這使關心他的一些英國教授大惑不解,華羅庚向他們解釋說:“如果攻博士學位,只能修一兩門課程,如果不攻讀學位,只當旁聽生,我就可以同時學七八門課程,獲得更廣泛的知識。”
教授們為這個不圖名利的有志青年深深感動,校方同意了他的請求,并給他提供了一些方便。華羅庚在兩年的旁聽生學習中,廣泛、主動地學習各種數學知識,先后發表了十余篇論文,其中不少的論文水平完全可以和博士生論文相媲美。特別是關于塔內問題的“華氏定理”的發表,引起當時數學家哈代的重視,哈代根據這篇論文修改了自己即將出版的著作。在這兩年中,華羅庚還徹底解決了19世紀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計問題。此事曾在劍橋大學引起轟動。
1938年,華羅庚回國了,他是帶著所有的學習成果,而不是博士學位回國的。
上一篇:不勞而獲的悲哀
下一篇:東方朔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