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革新紡織機
黃道婆是元代杰出的女紡織技術革新家。她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勞動者家庭,很小就幫助母親紡棉織布,練出了一套好手藝。她聽過母親講的很多神話故事,幻想能得到一臺神仙賜給的織布機,要織多少,就能織多少。這樣,就能減輕母親的勞作,也能幫助鄰居們。
幻想終歸是幻想,神仙沒有賜予什么織布機,生活倒是一天比一天困苦了。家庭生活實在維持不下去了,便給一個姓趙的人家當了童養媳。
婆婆是個守財奴,整天讓小小的她干重活,天真沒有了,幻想沒有了,有的只有疲倦和不盡的傷心。她忍受不了非人的待遇,逃到了尼姑庵,得名黃道婆。以后她幾經周折,到了海南,跟黎家姐妹們學習先進的紡織技術,自食其力。就這樣,黃道婆在海南生活了30年。
落葉歸根,人思故土。盡管黃道婆幼小在故鄉受盡了辛苦,但還是時刻不忘養育她的故土和鄉親們的困苦生活,決心回家去。
回到家鄉的時候,父母早已過世,惡婆婆和丈夫也遷居到外地了。她決心把海南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傳給大家。
她找到工匠按著海南的紡織機的樣子,先做了一臺“軋花車”,“軋花車”制好后,投入使用,車輪一轉果然脫出了棉花籽。可是軋過的棉花中還夾著許多棉籽。
她反復琢磨,終于弄明白了,原來海南黎寨是木棉,棉花桃大,棉花籽也很大,而家鄉的棉桃小,籽也小。她經過多次試驗,制成了一種新的“軋花機”,這種“軋花機”能將個小籽小的家鄉棉桃中的棉籽全部軋出,一天能軋出七、八斤棉籽,提高工作效率4倍。
她為了使每臺彈棉機每天彈出更多的棉花,改進了彈棉機,把一尺長的彈棉竹弓改成繩弦大弓。操作起來,既省力,又比從前彈的棉花多。在平時生活中,她發現勞動時手的用途比腳和腿的用途多,而且具體的操作都在手上,于是她想,如果能將手的操作改為腳的操作,就能騰出手來,將手運用到別的操作程序上,從而大大提高勞動效率。
后來,她把單錠手搖紡車改為多錠腳踏紡車……這一整套技術的改革及成果的應用推廣,使松江一帶的棉紡織業有了進一步發展,所出織物——“烏泥涇被”等,行銷遠近,成為江南棉織業中心。時有“淞郡棉布,衣被天下”之諺。
黃道婆死后,鄉人懷念她,尊她為黃娘娘,建有“先棉黃道婆祠”。人們懷念她,是因為她的熱心,她的探索,給人們帶來了幸福。
上一篇:黃宗羲畢生求索
下一篇:一個善舉就足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