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官場,周旋塵境不流俗
進入官場,一直是古代中國人,特別是古代中國文化人的潛在理想。我們總是講出世和入世,與其聯系的就是為官與隱居為民,更多的人更是通過隱居以揚名,從而得到當朝統治者的征召。這種官場文化從古代的吏治到現代的公務員文化,其本質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其職責卻有些一脈相承的味道,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到“為人民服務”,其核心還是為民謀福利。
但事實卻與這個理想大相徑庭,都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人行走在官場,終被名利迷暈了,糊涂了雙眼,心也隨之變質,從而走上一條看似富貴的不歸路。前幾年出現的暢銷書《滄浪之水》,就是展示官場文化的書,里面似乎在傳達一個理念,你在這個位置上,就必須做相應的事,否則總有一天因你的格格不入,而被這個“場”拋棄。于是很多人就從眾了,隨俗了,貪污腐敗了,玩忽職守了,最終是鋃鐺入獄。
官場如戰場,這話一點都不假,為官,需要保持一顆清白的良心,要做到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塵境不流俗。
老子《道德經》有一句話講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或許聽來略顯晦澀,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一個為人處世的方法。有一個人,可以讓我們對這種生活態度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濟顛和尚,以其佯狂應世,游戲風塵,為人排憂解難,看似瘋瘋癲癲,實則一切了然,表面嬉笑塵世,實際心懷慈悲。后人有詩贊曰:“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圈。眉毛廝結,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云煙。有時結茅宴坐荒山巔,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九州,囊無一錢。時節到來,奄如蛻蟬。涌出舍利,八萬四千。贊嘆不盡,而說偈言。”一個鞋兒破、帽兒破、身上袈裟破的行腳僧,一個人人都笑罵的癩頭和尚,卻是一個行走紅塵懲惡揚善的活佛,這便是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行走在官場要沖而不盈,與世俗同流而不合污,周旋于塵境有無之間,卻不流俗,混跡塵境,但仍保持著自身的光華。而將“挫其銳,解其紛”的戰略運用得得心應手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中唐時期的郭子儀。
郭子儀被唐德宗稱為“尚父”,尚父這個稱謂,只有周朝武王稱過姜太公,在古代是一個十分尊崇的稱呼。由唐玄宗開始,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曾孫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儀保駕。唐明皇時,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命令他率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系于郭子儀一人之身。
唐代宗時,天下大亂,邊境造反,快要打到長安了,皇帝下詔請郭子儀出山。當時他連一支部隊都沒有,跟在身邊的只有老部下數十個騎士,一接到詔命,他只好臨時湊人出發,勉勉強強把沒有經過訓練的后備兵,連退伍老弱都加以整編,也只湊了5000人,去抗拒敵人10萬雄兵。他到了前方跟隨軍的兒子講,這仗不能打,我一個人去敵營,或許還有點辦法。郭子儀出發之際,他的三兒子緊緊拽住父親的馬韁:“回紇人如狼似虎,父親大人是堂堂元帥,怎么能自己送上門去當俘虜?”郭子儀告訴兒子:“現在敵強我弱,如果硬拼,我們父子都要戰死,江山社稷就危險了。如果能與回紇談判,說服他們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氣,扭轉戰局,在此一舉。”他推開了兒子,向回紇軍營策馬而去。回紇首領藥葛羅聽說郭子儀來了,將信將疑,他生怕有詐,命人彎弓搭箭,嚴陣以待。郭子儀摘下頭盔,脫掉鎧甲,放下兵器,緩緩而行。當他來到藥葛羅面前時,回紇酋長們一起拜倒,表達了誠心誠意的歡迎。郭子儀憑借一己之力說服回紇首領,單騎退兵,從此名震千古,傳為佳話。
不止一次,許多危急都被郭子儀化解了,當天下無事了,皇帝又擔心功高鎮主,命其歸野。朝中的文臣武將,都是郭子儀的部下,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慮,要罷免他時,他就馬上移交清楚,坦然離去。等國家有難,一接到命令,郭子儀又不顧一切,馬上行動,所以屢黜屢起,四代君主都離他不行。
郭子儀將沖虛之道運用得揮灑自如,以雅量容天下。皇帝面前一個頗有權位的太監魚朝恩,用各種花樣專門來整他,他都沒有記恨,一一包容。最后魚朝恩居然派人暗地挖了郭父的墳墓,郭子儀不動聲色,在皇帝吊唁慰問時哭著說:“臣帶兵數十年,士兵在外破壞別家墳墓的事,我都顧及不到,現在家父的墳墓被人挖了,乃因果報應,與他人無關。”
郭子儀洞悉世情,汾陽郡王府從來都是大門洞開,販夫走卒之輩都能進進出出。郭子儀的兒子多次勸告父親,后來,郭子儀語重心長地說:“我家的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糧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墻,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人與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風點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來滅族之禍。現在我打開府門,任人進出,即使有人想誣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啊。”兒子們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親的高瞻遠矚。
郭子儀晚年在家養老時,王侯將相前來拜訪,郭子儀的姬妾從來不用回避。唐德宗的寵臣盧杞前來拜訪時,郭子儀趕緊讓眾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這位當朝重臣。盧杞走后,家人詢問原因,郭子儀說道:“盧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險惡,如果姬妾見到他,肯定會笑出聲來,盧杞必然懷恨在心。將來他大權在握,追憶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禍臨頭了”。果然,后來盧杞當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但對郭家人一直十分禮遇,完全應驗了郭子儀的說法,一場大禍消于無形。
郭子儀的一生便是“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的最好解讀,做人如此,做官如斯,已是人中之極了。
無論官位大小,都能做到沖虛自然,仿佛一泓活水,永遠不盈不滿,來而不拒,去而不留,吐故納新,自然能留存無礙而長流不息。
上一篇:虛榮浮華,幸福卻在減少
下一篇:讓都市人的心靈回歸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