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不止,奮斗不息
巍峨的高峰丈量不出一個民族的高度,卻能彰顯一個國家血液里的頑強意志;嚴酷的考驗阻擋不住一個時代的前行,卻能記錄一段艱苦歲月中的拼搏往事。登頂珠峰之巔,不為一覽眾山小,只愿完成國家使命;克服艱難險阻,不求榮耀于一身,只望奏響生命樂章。腳步永不停止,精神恒久不滅,這就是攀登者。
人為什么要登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每個登山者都可以給出不一樣的回答。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勇于攀登珠峰的背后,有著維護國家領土和尊嚴的特殊意義。
高聳挺拔的珠穆朗瑪峰常年積雪,是連鷹都飛不上去的世界之巔。海拔8844.43米±0.21米的極寒之地足以令人望而生畏,而中國制訂的計劃是走曾讓眾多登山隊折返、無成功登頂記錄的北坡路線。峭壁、懸崖、高寒、缺氧,攀登珠峰的過程中,每一道關卡都足以瞬間奪走人的生命。在那時,中國面臨著裝備保障落后、技術經驗欠缺等諸多困難,組建起一支完整的登山隊伍本就十分不易,還要盡快完成攀登到世界最頂端的壯舉,更是一件極難想象的事情。然而,在堅忍、團結、勇敢的中華民族面前,只要心中擁有信仰,沒有一件事是我們不可以完成的。
1960年,中國第一代登山隊正式成立。組成隊伍的214人,人員來自不同的領域,有工人、農民、戰士、教師、學生和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4歲。他們承擔著不同的任務,有突擊隊員、后勤保障人員,還有氣象、醫務、媒體工作者。就是這樣一支經過層層選拔而組成的年輕隊伍,勇敢地承擔起了為國攀登的重任。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從北坡登頂,將鮮艷的五星紅旗插在珠峰之巔。
國家為了支援這次登頂珠峰的行動,不惜重金購買了登山裝備,并下大功夫對登山隊員進行體能訓練和適應性登山訓練。1960年3月19日,帶著祖國和人民的囑托,這支登山隊伍如期出發了。攀登珠峰的路途危險重重,經過3次行軍,一些隊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傷病,人員數量在不斷減少,但攀登珠峰的海拔高度卻從第一次行軍的6400米不斷上升到8300米,且成功打通了第一道關卡——北坳路線。眼看著勝利在望,隊伍準備繼續向上突擊的時刻,晴空萬里的北坳上空突然刮起了風暴,這樣的惡劣天氣打亂了原先制訂的所有計劃。大本營不得不下令將所有隊員撤回,打算重新調整隊伍、制訂新的登頂計劃。
根據預測,5月中下旬,珠峰將再次迎來難得的晴朗天氣,這也是最后一個適合登頂的窗口期,一旦錯過,意味著這一年登山行動的努力就功虧一簣了。5月13日,大本營召開會議商定最后的突擊行動,考慮到多數具有登頂實力的主力隊員受傷,本次沖擊峰頂的人員不得不另外挑選。經過認真研究和慎重考慮,這項艱巨任務落到了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和貢布4名普通隊員身上。5月17日,王富洲等4名突擊隊員輕裝出發了。經過連續幾日的攀登,他們來到了突擊峰頂的最后一道難關——“第二臺階”處。這個臺階被稱為攀登珠峰的死亡之地,筆直陡峭,無處下腳。面對“第二臺階”如刀削般的峭壁,隊員們進行了幾番嘗試都無法攀登。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再往后拖危險就又多一分。這時,劉連滿提出了用“搭人梯”的方式進行突破。他主動蹲下充當人梯,王富洲和貢布依次而上,打算先把屈銀華托上去。因為擔心滿是釘子的登山靴扎入隊友的肩膀內,屈銀華毅然脫下靴子和毛襪,將一雙腳暴露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環境中,往峭壁上“打冰錐”。借助隊友的幫助,屈銀華率先登上了“第二臺階”,緊接著把王富洲幾人也拉了上去。來不及休息片刻,他們就選擇繼續前進。劉連滿在“搭人梯”的過程中體力消耗太大,無法繼續沖頂,其余3人只能把他暫時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休息。5月24日夜里,早已和大本營失去聯系的3人在點點星光的照耀下繼續向前摸索。周圍如同死一般的寂靜,饑餓、寒冷、缺氧、體力耗盡,考驗著他們的身體和意志。經過晝夜攀登,他們終于在25日凌晨4時20分登上了珠峰頂端。貢布從背包里拿出了國旗和毛澤東主席的半身塑像,王富洲將寫好的紀念條埋進碎石堆里,最后采集了9塊巖石標本和雪樣標本……就這樣,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和一尊毛主席像,見證了中國第一代攀登者的雄心和毅力。他們用堅忍和奉獻創造了奇跡,打破了人類無法從北坡登頂的論斷,他們的行為向全世界證明著中國的每一寸領土都神圣不可侵犯,中國的尊嚴更不容他人隨意冒犯。
王富洲等人成功登頂珠峰的消息傳來,舉國歡騰,全國人民為此歡欣鼓舞,精神振奮。
1975年,中國登山隊和勘測隊再次匯集到珠峰腳下,準備進行第二次沖頂和完成測量珠峰高度等科考工作。王富洲這位老隊員毅然承擔了本次攀登珠峰的組織領導工作,他帶領所有人開啟了這場舉世矚目的攀登大行動。同15年前一樣,隊員們經歷了無數道難關,強忍著凍傷的疼痛,支撐著疲憊的身軀,堅定地往上攀爬。到達“第二臺階”時,他們靠著前輩打在峭壁上的冰錐,將好不容易背上來的近6米長的金屬梯固定在這個最險峻的位置。放在平常,這個動作很快就可以完成,然而在海拔8700米的珠峰上,為了架上這座梯子,隊員們足足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5月27日下午2時,共有9名登山隊員借助梯子從北坡路線成功抵達珠峰頂端,其中還包括1名叫潘多的藏族女登山隊員。到達峰頂后,他們用攝像機記錄下了中華民族第二次戰勝珠峰的偉大時刻,并首次測量出了珠峰當時的最新高度(含雪蓋高)——8848.13米。這個數據是眾多中國登山隊員和測繪工作者用汗水和生命換來的,它震驚了全世界,影響了登頂珠峰之后30年的相關歷史。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登山隊員憑借著自己的血肉之軀和鋼鐵般的意志向上攀登著,他們用勞動和堅忍突破了一道又一道無法想象的難關,也用奉獻與犧牲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為了跨越“第二臺階”,光腳踩著隊友肩膀的屈銀華,因為凍傷,十個腳趾和兩個腳后跟全部被切除。為了幫助同行隊友,年輕的登山隊員夏伯渝將自己的睡袋綁在了別人身上,卻因此失去了雙腿。還有一些隊員,為了實現登頂珠峰的理想,中途掉下懸崖,被寒冷凍僵,被冰雪覆蓋,永遠地長眠在這片雪域之下。我們看到,在這些意義深遠的攀登行動中,有無數的背影在艱難前行,也似乎聽到無數的豪言壯語縈繞耳旁,“不登上巔峰絕不回頭”,“哪怕只剩一個人,也要完成登頂任務”,“能用雙腿換取珠峰的勝利,那是太值了”。他們中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人落下了殘疾,但是他們的名字卻與珠峰永遠地聯系在了一起,他們的拼搏故事也永遠地留在了攀登珠峰的路途上。
時光輾轉到了2008年,注定要被載入史冊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活動開始了!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奧運火炬在珠峰被點燃的瞬間,那是中國人站在地球最高的位置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強大實力的動人一幕。5月8日,珠峰的第一棒火炬手——西藏女登山隊員吉吉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奧運圣火向珠峰攀登……經過了5次傳遞,奧運圣火到達了最后一棒火炬手——次仁旺姆手中。2008年5月8日上午9時17分,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次仁旺姆攜帶著奧運火炬站上了珠峰之巔,在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注視下高舉燃燒的圣火。那樣一個神圣的場景,那樣一種特殊的情感,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為之自豪!奧運圣火登頂珠峰,成為了北京奧運會絢麗的亮點,也成為了歷史上奧林匹克圣火傳遞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登山愛好者向珠峰發起了挑戰,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借助“第二臺階”上的兩代“中國梯”從北坡成功登頂。歷史紀錄不斷被刷新,五星紅旗一次次在珠峰頂端高高飄揚。在眾多攀登者的心里,珠峰不再是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巍峨險峰,而是成為了許多人心中那個堅定不移的信仰。其中,有一位69歲的無腿老人用真實的經歷講述了自己與珠峰的終生情緣,他就是夏伯渝。從1975年到2018年,時光在夏伯渝的身上留下了痕跡,即使不再是當初那個身姿矯健的青年,但43年的堅持,5次越挫越勇的經歷,讓他明白,只要心中擁有信念,珠峰就是他一生的奮斗目標。2018年5月14日上午10點40分,夏伯渝成功登頂珠峰,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通過假肢登上珠峰之巔的攀登勇士。我們不難想象,一個殘疾人,攀上珠峰之巔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他的故事和精神實實在在地感染了很多人。有人說,夏伯渝的身后是千千萬萬的攀登者,而千千萬萬的攀登者,見證了中國精神的發揚光大。
攀登不止,精神不滅。在這個飛速發展、日益更新的時代,我們似乎能夠觸摸到這種精神實質的內涵。登山的背后不是蠻干冒險,而是探索世界的未知領域,和自己來一場心靈上的對話。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體育精神,更是一種勇攀高峰、吃苦耐勞、祖國至上的高尚情懷,是突破自我、超越極限、頑強不屈、決不放棄的優秀品質。中國人征服珠峰的過程,只是一個時代、一個領域的縮寫。從第一代攀登者到現在的攀登者,從一座座真實存在的高峰到科技、教育、文化、醫療等不同領域的高峰,都需要無數的攀登者在恒久不變的攀登精神的激勵下,去奮力突破,砥礪前行。
高山,亙古壯觀屹立;人類,代代奮勇攀登——這就是不滅的攀登者精神!
上一篇:探秘數學王國的大家
下一篇:架起太空橋梁的衛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