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803—852
【介紹】:
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人。祖父杜祐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晚年任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文宗大和二年(828)登進士第,復舉賢良方正,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十月離開長安,到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府署中任幕僚,后轉入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觀察使崔鄲幕中任掌書記、判官等職。開成四年(839)回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及比部員外郎。會昌二年(842)以后,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復出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內調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生活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時期,從青年起就關心國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在地方官任上,他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額外強征的苛捐雜稅。會昌年間,李德裕主持抗擊回紇侵擾和平定澤潞藩鎮叛亂的軍事活動。杜牧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上書陳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納,并取得“澤潞平,略如牧策”(《新唐書·杜牧傳》)的成效。可見他確有實際政治才干。但由于他為人剛直,不喜奉迎,因而仕宦不很得意。這使他對社會政治保持了一種清醒的批判態度。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而以詩歌創作為最特出。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主張“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其詩多有反映現實生活的感時傷事之作。杜牧還寫了一些著名的詠史詩,就歷史上有關興亡成敗的關鍵事件,或表明自己的獨創見解,帶有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烏江》等;或寄寓自己的深沉感嘆,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如《過華清宮三絕》,借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諷刺晚唐帝王的荒淫生活。此外,其寫景抒情小詩也很出色,充滿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其古詩筆力豪健,意境深遠;近體簡煉渾括,情思俊爽;詞采清麗,富有情韻。在晚唐詩壇,確能別開生面,獨樹一幟。當然,由于他貴族的出身和仕途的坎坷,也使他的詩帶有較濃厚的傷感情調。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據他的《上知己文章啟》中說,他所寫的《燕將錄》、《罪言》、《原十六衛》、《與劉司徒書》、《送薛處士序》等,都是對現實有感而發,具有針砭時事的政治內容。尤其是《罪言》一篇,為宋祁寫《新唐書·杜牧傳》全部收錄,并得到歐陽修的贊許,認為筆力不可及(費袞《梁溪漫志》)。在晚唐四六駢文風行的情況下,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
杜牧有賦3篇:《望故園賦》、《晚晴賦》和《阿房宮賦》。這三篇賦從內容到藝術,質量都是比較高的。前兩篇都是抒情短制。《阿房宮賦》是杜牧賦中最膾炙人口的一篇。作品借古諷今,鞭笞封建統治者的侈靡,為統治者提供鑒戒。它既采用賦的傳統表現方法,又出以流動自然的散文筆調,無論是寫宮、殿之氣勢,還是寫宮內的生活,都鋪陳排比,極盡夸張形容之能事,從而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而且辭采也瑰奇壯麗。氣勢遒勁奔放。本篇被目為文賦之始。從行文看,確已有散文化的趨向,幾乎是一篇有韻的議論文。
上一篇:李翱的故事
下一篇:杜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