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禮貌
[英國]培根/著 何新/譯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文章隨筆也富有哲理,體現了他對人生的思考,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給人以指導作用。除了哲學、科學,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
只有確實內在品格很高的人,才可以不拘小節。猶如沒有襯景的寶石,必須自身珍貴才會蒙受愛重一樣。
深入觀察人生會看出,獲得贊揚之道猶如經商致富之道,正像一句話所說:“薄利才能多銷。”同樣,小節上的一絲不茍可贏得很高的贊賞。因為小節更易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機會猶如節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一定能贏得良好的名譽。這正如西班牙王后所說:“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書。”
其實要習得優美的舉止,只要做到細心就可以了。因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會樂于觀察和摹仿別人的優點。理解要舉止自然才顯得高貴。假如在表現上過于做作,那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因為舉止優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純真。有的人舉止言談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音節都仔細推敲過。但這種明察秋毫的人,卻可能不見輿薪。也有人舉止粗放不拘禮儀,這種不自重的結果是別人也放棄對他的尊重。
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交際間所不可或缺的,卻又是不可過于計較的。如果把禮儀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結果又會失去與人真誠的信任。因此在語言交際中要善于找到一種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禮,這是最難又是最好的。
要注意——在親密的同伴之間應注意保持矜持以免被押犯。在地位較低的下屬面前卻不妨顯得親密會備受敬重。事事都伸頭的人是自輕自賤并惹人厭嫌的。好心助人時要讓人感到這種幫助是出自對他的愛重,而并非你天生多情樂施。表示一種贊同的時候,不要忘記略示還有所保留——以表明這種贊同并非阿諛而經過思考。即使對很能干的人,也不可過于恭維,否則難免被你的嫉妒者看做拍馬屁。在面臨大事之際,就不要過于計較形式。否則將如所羅門所說的:“看風者無法播種,看云者不得收獲。”只有愚者才等待機會,而智者則造就機會。總而言之,禮貌舉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寬也不可太緊,要講究而有余地,寬裕而不失大體,如此行動才能自如。
上一篇:[英國]培根/著 何新/譯《論求知》全文賞析
下一篇:孫犁《采蒲臺的葦》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