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這個名字太過尋常,我所知道的寫作人就有三個之多。深圳的寫作人似乎只有一個丁力,所以冠之以“深圳丁力”,大致不會混淆。
寫作人以學習文史哲的居多,丁力是一個例外,他是學工科出身,初進的大學是1977年從安徽生產建設兵團考入、1978年2月入學的長沙冶金專科學校。后來還在安徽師范大學和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中學習過,這是他寫作理論視野的拓展——雖然他基本不說。這名工程師出身的作家,原本可以在冶金專業長足發展,蓋因他1980年代就在冶金專業領域有不俗的斬獲:1983年因解決不銹鋼表面活化與鍍金難題獲得蕪湖市重大科技成果獎,同年于《湖南冶金》發表了《關于銅電解過程中膠的作用機理探討》,提出了“膠質陽離子吸附膜”的理論。1989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耐火纖維生產與應用》,并先后在《有色金屬》《鋼鐵》《耐火材料》《工業爐》等專業雜志上發表過論文50余篇,8次獲得獎項。專業理論曾被翻譯成英文、日文介紹到國外。可惜,當然也是可喜,他在人生中途轉向了,如此這般,當代就多了一個叫“丁力”的作家而非一個冶金工程師。
之所以考究一下丁力的人生履歷及早期的工作過往,乃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作家的個性、稟賦以及工作特點,最終都會顯形于他的作品中,尤其對于丁力來說,在當代作家當中,他的作品數量如果不是首屈一指,也肯定是在第一方陣之列。若不從他的“內在”捋一下,那就無法對他的“外在”包括頭腦所生發的寫作動機、寫作內容與寫作水準做一個衡量。
我認識丁力很多年了,日常交往卻并不太多,較多的交集是以文學之名——我兼任深圳南山區作協主席凡12年之中,他也是主席團班子成員,但凡有研討、座談、編輯以及外出采風,那就免不了時相過從,也不免有恰切之中的紛爭,流利之中的齟齬。
以我一孔之見,丁力的性情中,有三根線條較為醒目:一曰,好玩;二曰,重義;三曰,要強。
一曰:好玩。這個“好”,分別可以讀第三聲與第四聲,丁力這兩個“好玩”都可以當得。譬如第四聲的“好玩”:他都中過風了,行走如風擺柳,還滿世界亂跑。我寫此文之時,得知他剛去了一趟俄羅斯。此文主要想說的卻是第三聲的“好玩”。人生在世匆匆如過客,好玩很重要,好玩就是有趣,任一場合,人在,聲在,形在,動作在,于是氣氛也在。文學界的活動很多,但不一定都有趣,有趣的活動不僅在于目的地好不好玩,更在于“人以群分”,一道出行的人好不好玩。任一活動,大小不拘,遠近不論,優劣不同……但凡丁力在場,一是別想安靜,二是別裝高深。他是一個“世說新語”當下版的高手,任何靜穆、莊嚴與崇高,都會被他一本正經的諧謔解構得體無完膚。他活得過于率性,過于樂天,過于“我說故我在”,及至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你無法忽略他的存在——這與他寫作的體量巨大異曲同工,無論是寫還是說,他這半輩子有意無意都在索取最大閾值。
某次,一個會議的間隙,談到身體,談到疾病,某參會女士具體談到為抑郁癥困擾,每天要服用好幾種鎮靜藥。丁力繃緊一張比嚴肅的會議更嚴肅的國字臉,鄭重建議道,我給你開一張處方:一打麻將二偷情,這個比吃什么鎮靜藥都管用!
全體啞然失笑。
他接下來的“處方”分析也頭頭是道、神態儼然:打麻將怕輸,時時盯住什么時候能和;偷情不免緊張與興奮。總之注意力高度轉移了,哪里還有心思抑郁呢?
如果你注意到,某次以文學的名義出游,一路太過沉悶了,無它,皆因此行丁力沒有來。
二曰:重義。義在華夏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含義較廣的道德范疇。據說是管子最早提出了“義”,“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那么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孟子進一步闡發道:“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丁力個頭大、體格壯,一看就可以歸類于古典小說里那些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人——這一方面也給他寫作40多部長篇(還有大量中短篇)埋設了強大的體能,畢竟大體量寫作等同于馬拉松,除了智力,對體力同樣是長久而嚴峻的考驗;另一方面也給他的高血壓、中風等留下了悠長伏筆。世上的好事,豈能讓丁力你一人獨占了!有所得,必有所失。
古典小說中那些能吃能打(丁力是能吃能寫)的人,都重義(即便狹義的“義”),簡言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丁力是現代人,失去了“拔刀相助”的社會環境,改作: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他“出手”扶助的對象,主要是生活條件較為艱窘的弱小者,每見他對周邊生活貧困的作者有強烈的吁請。猶記得某年某日,他到我深大文學院的辦公室來閑聊,其時有學生進出——是“浪淘沙”文學社成員為文學獲獎證書蓋一枚“文學中心”的章子。丁力看到學生的著裝,問到他們的生活及就業等狀況,輕嘆一聲道,深大的學生都是從全國各地來的,生活貧富不等。這話原本說過也就過去了,沒料幾天后,他就給我發來短信(那時還沒有微信):“南翔,看到你那里學生有難處,我想,如果他們需要過來找點實習之類的事情,也可以跟我聯系,做個寫作助理什么的,也沒多少事情,一方面他們可以作為寫作實踐;另一方面,也是勤工儉學,我可以付一些報酬……”
其時,他是一個能人與強人,并不需要“寫作助理”之類,其意在于助學。
另一次,在海邊召集年度作家座談會,我是主持人。輪到丁力發言,他恰為某文學選本的不滿找到了一個出氣口,當即向另一位名作家(也是選本主編)“發難”,一時劍拔弩張,情境呈現緊張與僵持。我勉力斡旋,得以緩解。當天晚飯,丁力與我一桌,主編在另一桌。我跟丁力耳語道:“今天下午的對錯姑且不論,但犯不上為這么一件小事鬧得不快,以齒序論,他大你小,我帶你過去向他主動賠個禮吧。”
但見他雙頰倏然一紅,不一會兒便舉起酒杯起身爽快道:“聽你的,我們過去。”
因了丁力的主動道歉,他與主編杯酒釋前嫌,很快就和好如初。
之后我還聽他贊譽過這位主編寫的某篇小說,認為構思很見機巧。丁力之有雅量與重情義,于此可見。
三曰:要強。通常我們講一個人有個性,主要是因為他要強。要強的人容易耀眼,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丁力不要名與利,那是高估了他,也是貶低了他。如果聽聞此說,我猜想他會當即啐道:“呸,我為什么不要?我不偷不搶,不盜不娼,我的名與利,都是一個字一個字辛辛苦苦碼出來的,給我理所當然,我又不是傻瓜,我為什么不要?”
他不止一次跟我講過,他寫作絕不是為利!
這話我相信,試想想,寫作是一件多么寂寞、孤獨、繁難、艱苦的工作,辛辛苦苦幾年十幾年寫一本書,只那么一點點稿費,為掙錢誰做這種蠢事?更重要的是,丁力寫了那么多與當下工商情境相關的小說,所謂股東、房東、老板、董事……他都做過,如果他不能在商海中掙錢,如何能使我們相信他言之鑿鑿的小說——即使是虛構也不可信!事實上,他在不同企業入股分紅的所得,遠不是一般的工薪之輩可以望其項背的。
憑著豐渥的各種投資收入,在任何一個一線城市,丁力都可以過得錦衣玉食,可是他偏偏要去寫作,而且是大量地寫、夜以繼日地寫、不管不顧地寫。即使中風了,行走如風擺柳,他還要日寫5000字!
世上有這么玩命寫作的人嗎?
所為何來?一言以蔽之,要強,也不排除,此背后還有要名的因素。
記得他中風后不久,我帶幾個朋友去羅湖他的寓所探望。家中無人,打手機始知他在小區里練步子。不是電梯房,一個步武失常的人往上走自然困難,登樓之時我有心幫扶一下,他斷然道:“我行,不用。”
前不久在寶安圖書館開一個勞動者文學的大會,他發言下來,落座之后要把手機及講稿放入一個隨身挎著的小包里。因見他一只手下垂使不上勁兒,我在一側準備幫他,他卻用胳膊一攔,那便是拒絕的表示了。
多年前,我曾跟丁力探討過,他的寫作不妨以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已去世)為范,阿瑟·黑利被譽為“行業小說大王”,曾陸續到不少行業體驗生活,寫下了《大飯店》《航空港》《汽車城》等。阿瑟·黑利寫一部“行業小說”通常要花數年時間,他的妻子說:“他沉思良久才寫上幾個字,每天雖只限定600字,卻要花上6個小時。”而且,據說每次下筆前,他都會親身深入各個行業,體會個中三昧。為《航空港》一書,夫人曾協助他,用一個通宵觀看了機場郵局分揀郵件裝機經過,寫了厚厚一沓調查報告,最終阿瑟·黑利只采用了一句話。
我的意思是,丁力可以不寫那么多,用更多的時間去沉潛、構撰與打磨,并在題材領域領異標新,排闥直入。
丁力自然是我行我素。
前不久香港百歲作家劉以鬯駕鶴西去,劉老一輩子寫了上千萬字,分“娛人”與“娛己”兩大類,未必盡皆美文,但體量在那兒,仍能陸續打撈出不少佳作名篇,藉以傳世。
既有先例,丁力這種玩命的寫法——文壇書肆滔滔者隨處可見其要強也要名的作品,值得期待。
上一篇:張克奇《一顆發酵了四十年的淚滴》
下一篇:柏祥偉《三個人的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