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又到一年新梅綻。承文學(xué)之脈,新年開篇,我們又將講述怎樣的中國故事?
水是生命之源,李春雷的《水中國》亮相“社會紀實”,作品以深沉的擔(dān)當(dāng)意識、使命意識為國人敲響了節(jié)水愛水的警鐘;逄春階的《喬十光的漆畫人生》講述了漆畫藝術(shù)家喬十光的傳奇人生,漆如妻,精益精,這種工匠精神正是時代召喚所在。
在“國民記憶”中,胡君的《1980年代初的那些個夜晚》和徐少林的《野營拉練》都是有關(guān)“錯過”的故事,前者是與文學(xué)、事業(yè)和理想擦肩而過,后者則是與女知青邂逅、傾心卻失之交臂。然而,錯過,未必不是擁有;欠缺,亦能成就圓滿?;钤诋?dāng)下,珍惜眼前,前路方可期。林之的《年戲》在回憶童年看年戲場景中,父女之間血脈相連的愛的表達自然感人。
從本期開始,白燁先生將“名家側(cè)影”欄目主持人一職交由賀紹俊先生,他迎接的首位嘉賓是王祥夫——一位“生活在今天的舊人”。他潑墨,他收藏,他豪飲,他踏青,他交友,魏晉氣息,把酒當(dāng)歌,此為舊;他擔(dān)當(dāng),他思考,他有愛,他嚴峻,化舊為新,點鐵成金,此為新。本期專輯從不同側(cè)面展示了王祥夫的新與舊,堅硬與柔軟,坦蕩與汗漫。短篇小說《螞蟥》是王祥夫的舊題新作,且看且品。
“歸鄉(xiāng)敘事”是重要的敘事傳統(tǒng)。本期,樊健軍的中篇《客從何處來》和牛余河的短篇《牛老師的陶然居》都觸碰到這個主題。無論是前者那一輩子也跨不過去的田埂,還是后者匠心營構(gòu)的烏托邦,都是回不去的故鄉(xiāng)“風(fēng)景”。阿正的中篇《年伯鷗先生外傳》很有意思,年伯鷗折騰了一生,傳奇了一生,卻也精彩了一生,不失為一種人生哲學(xué)。葉瑞芬的短篇《長街一角》充滿了憂傷的況味,夢想與現(xiàn)實、陰翳與溫情、貧窮與恐懼在此交匯,戳破了社會的痛點。劉永濤的《烏托邦會所》現(xiàn)代氣息濃郁,拷問著人們的心之所安。
“魯院風(fēng)”本期推介的是魯27作家徐東,一個清澈如醴的寫作者。他的短篇《大雪》講述的是一個親情溫暖的故事,一段回家的路,映照了父子兩代人的至深至愛。大雪漫漫,封不住回家的腳步;生活不易,不變的是親情。
在詩歌和小小說欄目中,亦自有芳華,待卿采擷。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2017,初心依舊在,不敢忘始終。
上一篇:孫瑜《日本的滋味》
下一篇:劉月新《時代楷模黃平亮》